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日期: 2009-1-11 18:49:51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向阳

    摘要: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纯技术特色和唯职业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缺乏对技术进行多元性的思考。作者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技术伦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论述实施技术伦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并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技术伦理教育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技术伦理;技术伦理教育;高职教育
 
    在现代工业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技术远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在体现技术判断的同时,也体现了价值判断。技术是负载价值的,或者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说,技术具有其作为伦理问题的丰富意含。[1]基于这样一种新的技术观的确立,对于以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也应该确立与之相应的技术教育观。

学海网

    一、技术伦理和技术伦理教育
    技术伦理学是在伦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技术活动中的道德对象,它涉及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主体、过程和结果。技术伦理学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既涉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又涉及现代技术本身带来的道德问题,还涉及一些哲学层次的追问。当今社会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自然界,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我们的城市由于汽车与工厂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音而变得越来越不适宜居住。不仅如此,技术发展也使人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人失去了自主性、个体性与自由,甚至人与人的关系也客观化与物化了。
    基于这种情况,国外的一些技术院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技术伦理观的教育。尤其在最近20多年间,随着技术伦理学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技术伦理教育,如欧、美、澳等国明确地将技术伦理教育作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目前技术伦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一项调查显示:“总体来看,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支持和非常乐观的态度。”在所有9个有关科学技术态度的指标中,我国公众对科技的正面和乐观态度比例均高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公众。以“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回答为例,我国持同意的人为 38.8%,而欧盟回答“同意”的人只占16.5%;从职业人员组成来看,虽然专业技术人员与其他职业类型相比较低,但仍有 1/4的专业技术人员回答“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高职院校毕业生恰恰是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主体,因而他们树立正确的技术发展观和技术伦理观对我国科技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尤其重要,对他们的技术伦理教育亟待加强。
    二、实施技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技术责任感的公民
    经济迅速发展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可以充分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还有不得不遭受着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以及科技犯罪等问题的困挠。如果将社会的范围缩小至高职校园及校园内的学生,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将来主要从事直接的技术实践活动的社会公民的技术行为,将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许有人说,我只要考虑自己的技术行为对他人不造成影响就可以了。但这还不够,在高技术的社会,负责任的含义必须扩展。
学海网
    (二)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本质回归的需要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近年来在职教界多有论述,并且在实践中正逐步地被人们所认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是根本,技术就是技术,和人文、伦理、价值没有关系,只要给学生提供一种生存的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有个稳定的职业就可以了。这直接导致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极具功利性和工具性,教育目标越来越实用。固然高职教育与技术能力、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但它终究是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训练。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对技术多元性的认识,缺乏对技术伦理的深层次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丧失了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特殊社会组织的教育本性,因此必须加以高度的重视。
    (三)培养完整的“技术人”的需要
    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按照人文主义教育观和现代技术观来看,这种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也不能培养出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技术人”。所谓完整的“技术人”应当不仅掌握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应具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技术态度和情感。当然完整的“技术人”不是这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素养结构。技术知识是基础,技术能力是核心,技术思想和方法是灵魂,技术态度和情感则影响着整体的导向。由此看来,如果仅仅掌握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对技术进行多元性的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将很难有效的、负责任的应对技术变革。
    三、实施技术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1.学科渗透式教学。关于这种方法,国外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如美国要求每一门主修专业都应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在每门专业课学习中都要回答3个问题,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对于在具体课程中如何实施渗透式教学,美国学者林达尔(Lindahl)也提供了可行的经验。如他在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时,分两部分将技术伦理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第一部分是教导学生在设计计算机程序时必须超越传统教科书的科技原理层面,而将可能导致灾害的作业程序中有关安全和可靠性的技术概念一并涵盖;第二部分则是在程序的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加入伦理考虑,以免单顾私利的偏差。当然在其他诸如思想道德、哲学等科目中,也可创设一个与技术有关的道德困境,激发学生对技术进行多元性的思考。
    2.活动渗透式教学。国外实践表明,在技术伦理教育中采用活动渗透式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到高职院校,大致有:一是讨论会,讨论的主题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二是可以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讲授技术运用中的道德标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等专题,介绍他们应用技术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技术误用、滥用给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帮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技术以及技术与人类、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三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技术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四是将技术伦理主题列人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曹南燕,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樊洁.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J].教育研究, 2001(1).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