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状况分析
【摘 要】目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零碎、分散,不仅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衔接不够,而且也缺乏系统的分析与规划,为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确保“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大力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现状分析
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因此,实践性环节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由之路。所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必须注重实践课的开展与利用,让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分析现实社会、人生等各种现实问题,即能使“思政课”不仅“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学海网(www.xuehai.net)
一 实践教学开展的现状
1.教师没有转变教学理念,不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我院大部分思政教师认为:“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法治观教育的一门“灌输”性较强的学科,理论性、系统性与逻辑性是本门课程的最大特性。因此,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已成为常态,教师更多关注对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知识点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很显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学理念。
与此同时,以往的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实践目的,实践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没有围绕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来展开,也没有为理论教学服务,更谈不与某个专业的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相结合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与内容
毋庸质疑,“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课的安排应从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但目前我院正在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计划安排,既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方案及操作细则,也没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出一系列实践性环节课的选题、必读书、参考书目,更没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自选调研、实地考察,教师也没有将三门课程(思品、概论、形势与政策)进行重组与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体系,详细设置一系列主题活动,概而言之,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3.实践教学的场所有限、模式老套
目前,我院组织实践教学的场所主要还是囿于学院以及学院的实训基地,而德育基地、福利院、法院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课外社会场所却由于经费或者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等因素几乎没有充分地利用与调动起来,因此,我们开展的实践课大部分是或教师“单兵作战”,或“闭门造车”,到最后实践课的开展流于形式。
同时实践课的开展方式也是单一、枯燥的,每年的实践课形式基本上都是在年复一年的“复制”,比如带学生外出参观、观看录像、组织模拟法庭、评说热点问题、社会调查等传统内容,往往都是学生“以点带面”,只发挥了部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均不高,虽然每年让学生在“实践”却没有看到实效,导致实践教学徒有虚名。
4.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与实践教学的形式相对应,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观性与随意性也较突出,考核的标准、完成的质量、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终极效果、所占学分与学时等均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规定,最终的分数评定也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如:在评价内容上,只是对知识性内容的考核,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在评价方式上,只是针对学生交上来的演讲稿、实践日志、调查报告或者心得体会等静态的文字性的单一考核,这种方式死板,也没有反映学生成长的动态变化,看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5.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院每期对“思政课”都根据规定的课时按时开展,但是目前在实践教学上却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而且也没有根据学生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加强与社会各单位、部门的联系,逐步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使得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管理不严等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发展基本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总之,实践活动的开展若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也没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寓教于乐,达不到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与体验中去自我思考与提升的效果。
二 实践教学的运用与发展
针对以上现状调查与分析,要使我院的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其实效,必须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革新。就教师而言,必须以项目教学、情境创设等全新的视角来建构起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各项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大力开发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内职业性熏陶,然后逐步拓展校外实践资源,形成有我院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新模式。
目前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部分是采取的模块化教学,即把本门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自我完善;模块二:幸福的家;模块三:道德修养;模块四:正确维益,与以上四个理论教学模块相匹配,设计出目前可行的以校内实践为主、逐步推进校外实践为辅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一:制订大学生活规划;实践二:完成“校园文明状况调查”的汇编;实践三: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手册制定;实践 四:观看庭审视频,写观后心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模块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模块三:祖国统一、中国外交,与以上三个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应,设计出可以承载其相应内容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一:观看红色影片《邓小平》;实践二:我国城乡“和谐社会”建设情况调查;实践三:搜集改革开放以来的对比图片、照片或“流行语”,印证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四: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史料、文摘等,以两岸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现以《概论》课正在开展的四次实践课之二为例来予以说明。 学海网(www.xuehai.net) 实践内容:我国城乡“和谐社会”建设情况调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应)
1.实践目标
(1)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的迫切需要。
(2)让学生切身感受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同时学会用辩证与发展的观点分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提高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或采访提纲的能力。
(4)增强材料分析组织能力与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
2.主要支撑知识
(1)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前景。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总体要求、目标。
(3)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3.实践指导
(1)以5~10人为一组就某一主题(如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大学生就业、收入根本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的改进、医疗卫生的变化等)完成调研提纲并上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就学生提交的大纲提出意见和建议。
(2)学生围绕所确定的选题并根据大纲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并展开实地调研,注意记录调研佐证材料,如访谈录音、照片、书面记录、索取的文件资料等,以备任课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抽查。
(3)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透过你正在进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情况调查的视角,认为目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我党目前正在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4)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论教学中,通过展开“谈谈在调查中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讨论进一步掌握学生调查的基本情况,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调查紧密结合。
(5)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现状,提炼观点,完成调查报告。
4.实践建议
(1)针对家乡的发展变化,各行各业取得的新进展,涌现的典型性人物,人们衣、食、住、行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情况,自拟题目,展开调研。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访历经变迁的人物或座谈等形式展开调查,以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基调,通过描述变迁过程,分析变迁原因,完成调研报告。
(2)特别建议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特色出发,围绕专业领域展开调研,反映我国在农业、林业、农水工程、农业机械、园艺业、畜牧业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体现我们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特色。
5.成果
(1)课内讨论环节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表现给以考核。
(2)小组完成的调研提纲与调查问卷(备查)。
(3)实地调查的社会实践日志。
(4)每人一篇调查报告。
通过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与学生的认识视野、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并且与每个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内容相融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 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挑战
1.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源的矛盾
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比较关注个体或小组的活动,因此不适合大班型授课。而现实中由于教学资源所限,又很难实现小班型教学,导致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虽好而真正全面育人的目标却难以实现。
2.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教师专业的矛盾
由于“概论”课是大班上课,一个大班的任课老师要指导12个左右的社会实践小组,从审阅学生的文献、审定学生选题、调研大纲、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的三稿审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此外,要答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出的问题,而且许多问题融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为一体,超过老师本人的专业范畴,知识结构的缺陷对教师也是一大挑战,这一挑战迫使教师必须学习与拓展相关专业知识。
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设计各种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充分体验,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内心感悟,把所学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内在素质,把社会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桂林.“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探讨[J].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学海网(www.xueha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