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日期: 2019/11/6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陈佳球

摘要: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日益趋势化,“互联网+”作为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学形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年来大多研究发现。其中,“互联网+”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尤为重要,更对国家教育整体战略布局影响重大。本次研究将对“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服装设计;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前言:“互联网+”是当下乃至未来我国职业学校教学及校本课程开发重要保障之一,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我国“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包括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式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民族设计”式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岗位设计”式课程开发等,本次研究对“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概述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应用,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及方法也日益突破创新。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即“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主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数据平台依托,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将教育内容进行立体化、实景化营造,强化了学生的所学知识的认同感及带入效果。“互联网+”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了“无本”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针对性学习,从不同方面及角度起到自主学习、媒体学习的实际作用。第二、实现了“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指通过互联网+模式,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进而起到一定的交互教学。第三、实现了“数据”教学,“互联网+”教学模式融入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性在于对知识内容的海量存储及采纳,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数据信息收集及选择,提升了教学质量及学习效率[1-2]。
   二、“互联网+”环境下校本课程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及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来讲,通过对自身学校资源有利应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起到提升教学质量及调动学习兴趣的重要目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以学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主,结合自身发展及教学目的,有本校教师与外界教育团队或个人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即课程开发活动,其具体特点如下:第一、对课程开发要素要求更高,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开发活动,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开展、课程实施、课程保障等。第二、以“学生”为主,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学生”为主,以学校为基础,学校为其提供场地等,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及核心。第三、自发、自愿性特点,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强迫性的,是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及教师需求,进行的一次课程开发活动,而不是硬性规定。第四、具有灵活性及多元化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较为动态、灵活的开发活动,它不局限于传统教材及内容,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具有丰富化、多样性、变动性等特点[3]。
   三、“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
   (一)进行“校企合作”式校本课程开发
   服装设计专业一直我国职业院校重点教学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服装设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需求,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资源利用及信息发布等方式,与当地知名服装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走进工厂、融入工厂,而学校可以通过短期实践,长期模拟的方式,在学校开设“模拟服装设计课程”,聘请服装企业知名设计师,让其对学生进行服装设计讲解,在其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互联网+”教学模式,如服装设计软件应用、服装设计案例信息查询等,通过实际模拟设计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融入开展,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往往会了解、掌握在课本无法学到的知识技巧。另外,在“模拟服装设计课程”开发中一定要注重融合性,设计人员不是学校老师,而教学场地却在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与设计人员要做好融入工作,设计人员在讲解服装设计中应该多观察、多与学生沟通,本校教师应该给予多配合,共同完成本校课程开发及相关活动[4]。
   (二)进行“民族设计”式校本课程开发
   服装设计中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及环境影响,所以,在设计灵感培养方面不应局限于形式化、固定化,而是要将服装设计与“民族特色”进行融合,我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校本课程开发完全可以将民族元素进行融入,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实现“民族设计”式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应该以当地民族团体或个人为合作办学对象,构建“民族服装设计”课程开发,将民族服饰及设计的特点性进行学习,例如:以朝鲜族为例,通过与其民族社会团体进行课程开发合作,学校出场地,邀请朝鲜族服装设计师及本校教师进行联合教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朝鲜族服装进行选择,然后再进行针对性讲解,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明白朝鲜族服装在设计过程中的优势、劣势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设计,并将设计图案及结构进行计算机输入,其后教师对其进行逐一讲解。通过“民族设计”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服装设计的多元化及民族性[5]。
   (三)进行“岗位设计”式课程开发
   教师在实际课程开展中应该向学生灌输“岗位意识”,即所谓的就业前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对学生日后职业规划、岗位明确等进行针对培养。因此,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岗位设计”式课程开发至关重要。具体如下:第一、结合当下服装设计专业就业形势及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及相关课程开发,主要包括服装设计、服装选择、理论分析、市场需求、客户心理、审美潮流等,这些知识都是在基础课程之上进行延展及创新,通过“岗位设计”式课程开发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及就业规划。所以,从整体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讲,进行“岗位设计”式课程开展尤为重要[6]。
   四、未来职业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及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其作用意义巨大。从长远发展角度分析,未来我国职业院校中的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必将是趋势化、应用化,并注重学生自身能力及职业技能发挥,将服装设计的实质性、价值性进行充分体现。同时,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角度考虑,并将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强化其教学宗旨及育人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教学发挥应该从提升教师能力及专业素质开始,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及核心素养培养,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应对能力,定期、定时举办相关教师日常培训,如: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学等多方面专业课培训,强化教师的职业性及专业性。学校应该站在长远战略发展角度,对教师自身专业性、职业性进行重点塑造及培养,将施教人才的重要性进行重视提升。因此,未来职业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必将以系统化、现代化、效果化呈现出来。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互联网+”教学模式概述、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其包括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式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民族设计”式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进行“岗位设计”式课程开发、未来职业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进行阐明,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宝垚.极简主义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0):233-234.
   [2]李菊.传统云肩样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0):241-242.
   [3]刘智萌,房汉陆.基于生态的绿色服装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6):31+33.
   [4]曹晓丹,王秦.创新水墨在电影服饰中的设计应用——以电影《影》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06):92.
   [5]王星.鱼形童帽研究及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116-117.
   [6]周瑞.关于提升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师生技能的实践[J].艺术科技,2019,32(06):2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