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析中职院校校企合作

浅析中职院校校企合作

日期: 2017/4/6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技师学院 周栋亮

说到校企合作应该是当下全国中职、高职院校甚至相当部分综合性大学的热门事情,原因两方面一是国家大环境的提倡和支持,二是校企合作确实能给企业和学校带来双赢的效果。德国是最早实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职业类教学效果领军国家,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争相学习、模仿的对象。本文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的目的、现状、优点、缺点、改进建议、并最后总结。
   一、校企合作的目的及给双方带来双赢
   校企合作中院校的目的;职业院校之所以大力推广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乐意积极与企业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带来的双赢效果就是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另外企业也会对学校的教学提供部分的教学资金、设备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从学校直接招来专业对口且不需要上岗前过度培训的员工,减少上岗前的培训成本。校企合作如果实行到位是会为社会、企业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流的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
   十几年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建设出现快速发展,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企业,也带动了本地企业迅速发展,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快速增加,有些企业在社会上招工不足,要求政府的协助解决,就出现了政府指导下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的一个局面,这就是新型校企合作的出现。目前来说我国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有以下几种
   1、第一种是“冠名班”性质的合作模式。就是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备和资金(或者是奖学金的形式),企业参与少部分甚至不参与学校的教学,这种合作模式属于浅层的校企合作。
   2、第二种是企业除了具备提供第一种合作模式的教学设备和资金的同时,还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轮岗实习机会,这一种较第一种有了一个较深层次的进步。
   3、第三种是企业和学校融合度较高,就是我们中职院校所说的“厂中校”“校中厂”这样的模式大多属于企业的附属学校,或者是学校的自办企业。这种模式也是现在社会上认同度较高的一种合作模式,举一个例子某学校建有自己附属汽车修理公司,规模和效益较好,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在学校与企业轮换时间是一个月,一个月在学校里学习理论课下一个月在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教学效果和顶岗实习的效果学校和企业都很满意,调研学生多数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较好,学到的专业知识全面、扎实。
   三、我国校企合作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校对企业的需求不作深层次的研究,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较少甚至不参与,就是以各种冠名班的名义存在,这就会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企业需求不匹配,与合作初衷事与愿违。
   2、校企合作中还存在利益冲突。企业和学校都希望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这是社会共性问题。企业想以最少的代价获得自己需求的员工,学校以最小的代价培养学生三年,至于能够是否100%满足企业需求这个很难保证。
   3、学校和企业都缺少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师基本来源于本中职院校毕业留校、招聘工厂有经验的师傅、应届或者往届的大学毕业生,三种来源的教师都有的自己的特色,前两种是操作经验相对丰富但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及创新精神,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少经验,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
   4、校企合作处于自由化状态,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习生的安全问题,越是实习生出问题的机率越大,但是对于相关的责任认定问题,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望而却步。另外一些中职院校的学生自认清高,知识、技能水平的职业道德都不满足企业要求,眼高手低,对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实习生不打招呼就离职,甚至结伙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四、对于改正校企合作的弊端的一点建议
   1、校企合作先把企业和教师合作起来。就是说要先培养一线教师的学校的教学能力和企业工作的能力,这样教师在学校上课时候和企业跟班管理的时候才会游刃有余。组建素质过硬、理论技能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完全可以用钱堆出来的,这需要政府、学校领导、社会公共的关心和支持。
   2、先培养学生“成人”再培养学生“成才”。现阶段中职入校的年龄已经到了00后了,绝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的居多,一些家长自己本身素养层次较低、变故家庭等等原因都会造成一些极端性格的学生性格出现,这些学生当务之急不是急于学一门技能而是改变自身思想、价值观念等成为一位思想合格的学生后再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才会更好服务于企业、社会、家庭。
   3、制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文件。政府主导、学校、企业、学生参与制定适合本校或者本地区的校企合作法律文件,明确校企合作的双方职责、条件、要求、制度、学生安全的责任划分等等相关制度。
   五、结束语
   本人认为校企合作总体上来说是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利大于弊,只是我们在实行过程中需要我们齐心协力消除“走形式”“表面文章”“执行无力”等等弊端,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推动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共同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地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大国工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