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摘要:文章探讨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的课堂激情,是调动学生乐学情感的前提。课堂的精心设计,是诱导学生求知情感的关键。适时地鼓励评价,是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之弦;乐学情感;求知情感;鼓励评价。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乱、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孩子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孩子的认识活动一旦有了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就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教师的课堂激情,是调动学生乐学情感的前提。
“欲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语文教学中来,它很好地揭示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反之,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情感,课堂上板着面孔目无表情,学生也会无动于衷,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的情绪或是厌恶的心理。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语文随堂课,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上课伊始,他一只手插在裤兜里,用平淡的语气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故乡吗?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有那些文学作品吗?学生答,老师板书。然后学生齐读,读后出教师出示思考题: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起止句和过渡段。C、概述一下,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后的过程就是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检验。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整个课堂的组织还算有序,可是教师始终保持一个音调,没有激情。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也是平淡的说声“好”与“较好”,学生自然对这位教师置之不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活跃着课堂------搞东西、开小差、乱哄哄的,整个课堂犹如赶集。我听完课后感触颇深,身为一线语文教师,如果课堂都这样,教学任务如何完成?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能进入文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能够落实?相反,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精神焕发,定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增添活跃的气氛,拉近师生关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提高。
由此可见,真诚的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架起师生间相互信赖的桥梁。教师的课堂激情,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角色的进入,是学生产生乐学情绪的先决条件。文章本是有情物,课堂怎能不关情。语文课堂中,师,情愈满;生,思绪则愈盈;课堂,则愈活。
二、课堂的精心设计,是诱导学生求知情感的关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求知欲。而求知欲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孔子《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是强调了学生乐学的重要性,而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关键还在于老师的善教。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以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习的效率。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入,攫住学生的心灵。
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多媒体演示导入等等。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引路法。
课前,我专门挑选出一位学生精心辅导,上课时,我就让他登上讲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声情并茂地讲述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况且又是同学讲述出来的,就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不仅能攫住学生心灵,调动其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语文教学,教师应适时地借助舞蹈、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试想一想,学生在肢体语言的感召下,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直观的简笔画面前,在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展示时,心情能不愉悦吗?如上说明文《苏州园村》时,事先考虑到去过苏州看过园林的学生不多,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我特地上网查阅资料,捕捉画面,按课文思路认真做好整洁美观的PPT课件。课堂教学中,利用PPT辅助教学,非常直观生动,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知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师的提问更要注意层次性,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如上《理想》一课:
师:有人说,读诗就必须懂得诗或懂得诗的意思。下面我要问了:文中写到了哪些理想?理想又化为了哪些具体的形象?
生:温饱、文明、安定、繁荣。
师:从中可以看出理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有时代性。
师:理想的形象呢?
生:石、火、灯、路;珍珠;罗盘、船舶、海天相吻的弧线;闹钟、肥皂;、仙草、母亲。
师:好极了!你最欣赏的形象是哪一个?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1:我最欣赏的是灯这一形象。因为它能使我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有了信心。
生2:我最喜欢闹钟这一形象。因为它写出了理想对人们的警醒作用,能不断地提醒人们:人不能只看到金钱,得有一点精神。
师 说得太好了!能不能告诉同学们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2:为他人、为集体做一点事情。有爱心,有爱国心!
生3:我最喜欢的是母亲。它使我仿佛看到了妈妈的鼓励的眼神,感受到了妈妈宽容的爱。
师: 母亲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歌颂的人。我们总能在母亲那里得到爱的力量。你觉得理想还可以是什么呢?比如我,我觉得理想是星星,点缀生命的夜空。你呢?
生:我觉得理想是雨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
生:我觉得理想是太阳,让我们感到温暖。
生:我觉得理想是月亮,总能让我们对它充满遐想。
……
通过分层次的提出要求,步步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投入达到探索中,从而解决问题。
三、适时地鼓励评价,是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动力。
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热情的评价。此时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有时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出现偏颇在所难免,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作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捕捉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的肯定,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上,对那些好不容易有胆量站起来回答问题,但又实在找不出回答中可圈可点的优点的学生,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他们在情感、态度及体态方面的“亮点”,给以热情的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
──你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你能坚持把文章读完,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你刚才在说的时候总是在微笑,好象没有什么能难倒你,如果再思考思考,得出一个完美答案,你会笑得更开心。
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地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才能蠃得学生的心。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师如能主动地融入教学情感,做一个情感火种的撒播者,千方百计地点燃“许许多多的火堆”,引发学生的激情燃烧,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在愉悦中体会语文,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更浓,语文课堂的时效性才不致于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