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在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院校中,基础理论课程不受重视乃至边缘化是非常普遍的情况,语文课程也不例外。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学生的目光,坚持语文教学,就成了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结合语文教材,另辟蹊径,从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角度,对现今的语文教学进行相应的革新,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单纯的课程,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有人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教会了我们听说读写;有人说,语文是一种传统,传承了老祖先的思想文化。作为一名从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认为,语文这门学科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也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道德,其社会性和思想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定不是单一的教学。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近几年来,本人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试图结合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相对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而语文之类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冷落,乃至边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生源质量上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及态度等,和普通中学的学生有较大差距的,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具备,更谈不上欣赏能力。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就失却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从学校层面来说,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专业人才,为企业输送一线员工;企业需要的是能吃苦耐劳,会操作流水线的工人,只要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对于文化程度,一般要求不高。文化课程遇冷不足为奇。
面对如此现状,本人认为,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首先一定要摆正位置,改变原先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模式,可以尝试将注意转移至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方面来。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近些年中,本人也发现,很多学生不仅是成绩不好,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也存在明显缺陷,如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没有班级集体荣誉感,为同学“两肋插刀”,甚至自私自利,懒惰成性等等。而往往这样的学生大都来自“问题家庭”,要么父母离异,要么缺少管教。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必然就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
毫无疑问,基础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相比而言更多地承担了这一重任。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往往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启发和引导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当引导。方法得当,就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收获。
二、 职业院校德育目标
教育部2014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大纲》还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德育课教学、文化课教学等。因此,本人认为,在职业院校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合适的。
三、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
语文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文化构成,承载的是一种精神、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所以,好的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美好情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任务。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学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一)教材的选择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 我们选用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入选的文章,无论在文字表现力还是思想情感方面都堪称一流。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的民族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大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道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爱国、敬业的教育
在讲授《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我一改以往“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请学生欣赏电影《邓稼先》。学生一下子觉得很新鲜,都很用心地观看。通过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更能切身感受到邓稼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义无反顾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茫茫的戈壁滩,风沙呼啸,隐姓埋名,邓稼先带着他的助手坚守着这试验的阵地,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很多学生在自己写的观后感中就已经认同了邓稼先为了国家抛弃个人利益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正是由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与执着,邓稼先才会这样至始至终默默无私奉献着,当试验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他总是冒着辐射的危险,第一个冲上前,这种无私和无畏在无形中也给学生传达了爱岗乐业、敬业奉献的思想。
接着联系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想有所成就,也必须具备这种热爱工作、甘愿奉献的精神。由此生发开来,联系《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的一系列人物,如“工人专家”——李斌、“模具新秀”——李凯军等人的先进事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
1.谨慎交友
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都深有体会,学生太难管教,打架斗殴甚至是“家常便饭”,这一问题与他们的交友有莫大的关联,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教导学生慎重交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择友提供了借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大意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这对我们仍然有现实意义指导意义。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正确择友的理念:结交好的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应当结交一些诚信、善良、有爱心的朋友,反之,交友不慎,则会给自己以及家人带来极大的麻烦甚至不幸,并适当援引新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利用这些真实的事例,来不断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友观,为他们今后结交朋友提供借鉴和帮助。
2.积极向上
巴金老先生的文章《灯》,在讲课时从一则公益广告《夜灯篇》谈起,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在黑夜中灯光给人的指引作用和心理安慰。此外,我又抽出文章中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这些小故事,在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再来讲解文中灯的含义和作用,这样一来,托物言志、含义深刻的“灯”,学生就能理解并接受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进行点拨:黑夜中的灯光能给人以无限的光明和温暖,让暂时处于不幸的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人以希望,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无论今天的你遭遇怎样的不幸,前方总有一片晴天在等着你。虽然中考、高考暂时失利了,但不能沉溺于曾经的失败和阴影中,应及时醒悟,奋力拼搏,朝着自己心中的那盏“灯”努力。此时,灯就像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指引我们不断向前进步。在课文讲解中经常穿插这样的正能量,其实就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逐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简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积极探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立足于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 认真参加教改,无微不至如春风化雨般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源泉,为培养更多品行端正,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版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3] 李素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