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日期: 2018/9/14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技师学院 孙荣

摘要:新时代的社会,对智能制造业提出了智能化、服务化的新要求。智能化生产系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要求。技工院校为提供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有大的突破和转变。本文深入探索校企分段培养、协同育人的现代化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技工院校智能专业更好发展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智能制造;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型学徒制实现途径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以及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科特点、招生生源和招生方式的不同,当代新型的学徒制较传统的学徒制有了更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纵观时下的技工院校,其合作企业大概有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产业等三类,因此,由此而引申出的三种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三种。
   (一)互渗交互培养方式(与智能制造高新企业合作)
   由于智能制造高新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是掌握较前沿的高新技术、生产工艺等,而这些技术作为商业机密不能对外,因而高校的实习学生很难进入到这些企业进行短期或临时的学习并确保技术机密不外泄。而这些企业又需要能够长期在企业中学习并服务的人才。因此,学校、企业、学生需要签订三方协议,校企共同实施新型的人才培养计划,来培养企业所需的科研技术研发人员及生产工艺上的技术工人。
   (二)在岗交互培养方式(与智能制造服务类企业合作)
   学生来自于智能制造服务类企业岗位,以委托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在不脱离工作岗位情况下完成学业。校企共同派出教师,以实施岗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师带徒方式教学,将岗位考核标准与学校考核办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学生,企业也可以在不流失岗位人才的基础上,加强了自身人力资源的提升,实现企业、技工院校和员工的三赢。
   (三)行业通用型交互培养方式
   即企业从新入技工院校的学生中招录员工,学生、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具有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以育人为主,企业根据不同学年度的教学计划,依次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在岗实训、一对一师带徒等形式,让学生在岗培养期间,能够熟悉企业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毕业后实现双向选择。
   二、实现新型学徒制取得的成绩和遭遇的问题
   (一)探索与实践取得的成效
   学校根据不同的生源、不同的企业需求,施行不同培养方式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短缺和选、用、育、留等问题,还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校门既走上工作岗位,是一项三方共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急需解决现代学徒制自主招生的生源户籍问题
   由于时下的院校自主招生政策要求,生源必须是当地的户籍。但是很多企业在岗的员工,其户籍并不在本地。这就意味着,很多岗位员工不能够成为自主招生的学徒,这就给企业和有参与培养意愿的人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急需解决现代学徒制自主招生的生源户籍问题,让更多的有志人员成为新型学徒的受益者,也为企业解决实际的人才培养难题。
   2、新型学徒双重身份的界定问题
   我国技工院校招收的学生一般是16周岁以下的中职毕业生,他们在与学校、企业签订的三方协议时,既能够享受企业的用工待遇,还要履行企业员工的一些责任。因此具有双重的学徒身份。但是我国劳动法规定,不满16周岁的公民不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因此,校、企、学生三方在签订一些书面的文件时,往往会遭遇一些尴尬的问题。为此,新型学徒制培养方式急需相关部门进行重新界定年龄界限问题。
   3、实施新型学徒制校企双方的积极性问题
   因为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目前国家尚未形成比较晚上的法律法规,因此也没有相关的财政拨款等支持。这样,学校一些校企联合培养所产生的费用增加的院校和专业的负担,挫伤了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积极性。
   三、实施新型学徒制的思考与建议
   (一)解决学徒双重身份的问题
   学校依据国家自主招生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的现实需要,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实操经验的人员放宽录取条件,择优录取企业急需的人才,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监督协议的执行情况,确保学生的利益不受到损害,确保学徒制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育人的互惠互利。
   (二)解决校企的双元育人、交互训教问题
   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直精干的教师队伍,既有学校知识储备、理论素养高的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传授,又有企业派遣的资深技术人员做专业性的实操指导。为了保证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双方应派遣岗位工作能力、职业教育能力以及企业技术升级能力均优秀的人才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在交互训教的师资力量上学校应重视投入更多的资源。
   (三)解决校企在岗培养,学徒工学交替、岗位成才问题
   1、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方面
   学校应根据校企的双重培养目标,设置适宜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既能够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且以岗位需求为主。让学生能够有弹性自由的学习时间,能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方式顺利完成学业,并且成为合格的岗位员工。
   2、训教内容的开发和课程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根据智能制造企业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做一些贴近实际工作的课程体系开发。从专业理论到实操内容,开发一系列符合工作实际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理论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完全衔接上。参照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来设置课程目标,让学生毕业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
   3、创新学徒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晋升以及国家认可的职业考核标准来制定学徒的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出作业成绩评分和岗位实操评分的系统评分体系。兼顾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以三方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适用学徒制考核评价体系,将学徒自我评价、到时评价、师傅评价等形成更为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展瑞祥.现代学徒制在西欧职教中的作用[J].机械职业教育,2017(6).
   [2]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16(4).
   [3]彭杰,黄海江.就业导向视域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构建——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