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少数民族学员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辨思
摘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能知行合一自觉践行是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抓手。少数民族学员,作为高职院校的特殊群体,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员实际状况,准确界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就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从方法、手段及读本配备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教育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要了解认同一种文化一定要追本溯源从他的本源处开始,才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否则难以见到中国文化的一体大全,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无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一、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义,有的放矢的抓好贯彻落实
当下我们不断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对立的评价。事实上,之所以会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矛盾认识,就是源于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过去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固有的文化”画了等号,因此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首先应该准确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区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既然以“传统”标榜,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定义或者具有无限包容性的,而是有明确所指体现原初性、纯粹性和传承性。准确的说,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传承道统”的文化,也就是那些传自先秦时代而体现人类文明方向的核心价值,是“载道”的文化。对少数民族学员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突出重点,抓住核心,紧紧围绕传承道统这个中心,即可以节省学习者的精力,又可以防止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多样性理解。
二、充分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持续不断的抓好贯彻落实
2017年开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确立了“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意见特别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全方位融入各学科教育,我校作为培养边防警官的主阵地,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其重要抓手。
我校的少数民族学员是少数民族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作为少数民族未来警官,一名在校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机会,吸收着不同的文化,呈现了一种个性与共性共存的特征。要搞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要有文化的认同感和交融度,就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弘扬优秀文化,树立核心价值观、昂扬中国精神的有利时机。
当前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误区,有的简单的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四书五经,等同于讲历史知识,有的将传统文化简化为民俗民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一些少数民族学员因学习缺失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或教学涉及面狭窄视野不开阔或在教育实践中多注重知识传授缺少精神塑造等;这些问题亟待寻求可行方法加以解决。
三、认真挖掘总结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灵活多样的抓好落实
(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建设
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员访谈法多种研究方法,摸清少数民族学员的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界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构建适合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素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模块。按照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文学艺术教育三大板块,在庞杂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再将筛选出的教育内容分级分层落实到体系化的传统文化读本中。
(二)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知和弘扬,更要注重培养人的文化创造力。让他们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从本民族的、汉民族的、世界的文化对比中思考传统文化。为文化的创新创造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无需在实践中被激活,无需转化无需发展,表面上是尊重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贬低传统文化。因而在尊重原典读懂原典的基础上,真正从中汲取智慧。既不是歪曲中国传统文化,把今人的东西挂在古人头上,又能从传统文化蕴藏的智慧中生发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
(三)注重教育进程和方式方法
从教育进程的角度可以粗略分成:学员全然受指导的前期教育准备阶段,以传授和获取知识为主的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阶段、前段教育结束后的自主教育阶段。传统教育方式最起码在第一和第三阶段有独到之处。我们提倡有学理、有体系、有传承、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要尊重中华文化固有的结构,按照德、礼、蒙、小、体、艺、用的顺序开展教育。第二,要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的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学问是口传心授为主,是因材施教个别教育的,是有读法有做法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了解古代教育方法。形成感性和理性、理论与实践、教与学、个别与集体相结合一整套方法体系。第三要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审美情趣、传统智慧等。但从中要汲取的最重要的内容还是道德。这些文化,无论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乃至于作为一名中国人树立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第四以践行为要,养成知行合一的文化本能。如果认知而不认同,认同而不践行,那么再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只是一种知识、文化的景观,而不是内在的血脉、灵魂和基因。要注重生活、生命体验和实践养成,突出身教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李亦园.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社会学人类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作者简介]王湘,女,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文化基础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