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要突出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师能力提升上进行改革,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传统教学,开发以任务为驱动、以适应企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项目式课程。
关键词:模具专业、企业需求、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改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应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将模具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结合在一起,确保理论的前提下,重点培养模具制造的关键技能,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 通过企业调研确定模具专业培养目标。
以前我院的模具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模具设计的专业知识、具备模具制造、维修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比较“泛”,既要能设计模具,又要能制造、使用和维修模具,培养这样的“多面手”对于我们高职层次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培养出的学生技能不够精通。通过对模具企业调研后,得知我校的学生在定岗后,以后的晋升途径主要为下面三条:
1.NC技工——高级NC技工——初级编程师 ——编程师——加工组长——部门经理;
2.EDM技工 ——高级EDM技工——高级NC技工(NC岗位任职一年)——初级编程师——编程时——加工组长——部门经理;
3.铣床/磨床/钻床技工——初级制作技工——制作技工——高级制作技工——制作组长——部门经理;
从晋升途径看,高职层次的学生主要往模具制造方向走,鉴于这样的情况,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模具专业培训目标调整为侧重培养学生模具制造的能力,学生毕业后懂工艺能操作,会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设备制造模具。在设计方面主要学习模具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提升学生识图能力,为制造模具打下基础。
二、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改要求
为了提升学生模具制造的能力,根据企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流程所需要的知识(模具设计与制造流程:设计——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线切割/电火花——抛光——模具装配——试模),来确定所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教改要求
1 《三维建模(UG)》 开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UG的基本建模功能。第二学期学习模具设计,比如分模、开流道、开水路、顶出机构等。
2 《数控编程(UG)》 对关键的模具零件进行自动编程,比如对模仁进行自动编程。
3 《模具结构及设计》 对不同类型的模具进行拆装测绘,加深学生对模具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通过测绘提升学生制图和读图的能力。
4 《模具制造技术》 对模具重要零件进行工艺编制及加工
5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能读懂程序,能对简单零件手工编程,能用UG编程后进行数铣加工。
6 《特种加工技术》 鉴于电火花加工在模具制造中的广泛应用,应培养学生具有操作线切割和火花机的技能。
7 《模具钳工技术》 训练锯、锉、钻、攻丝、铰孔、研磨抛光的基本技能,重点训练的模具装配和调试技能。
三.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应当着重将学生作为主体,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采用“项目式”、“任务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比如在《模具制造技术》这门课中,以制作一套模具为载体,制作这套模具的每个零件作为子任务,学生要完成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及模具零件的加工,最后把模具进行装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考核则以每个零件加工质量和模具装配后的质量综合评判。通过这种任务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我院建立的实训中心,虽然能满足教学实训,但是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让学生有真实企业生产教育,应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我院模具专业与东江模具建立 “2+1”校企合作关系,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学习一年。校企合作只有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才能合作下去,在企业学习的一年中,学生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制定“6+6”培养模式,学生在前6个月主要是学习,后6个月为顶岗实习。在前6个月,每位学生都有师傅带,学习内容有加工中心、电火花和平面磨床等,每个工种学习两个月后轮换。经过6个月学习后,企业会考核学生,考核合格者定岗实习,不合格者可补考3次,再不合格企业不录用。在企业中实训,学生能够学到企业文化和技能,这样学生能更快胜任企业岗位。
五.提升教师技能,保证教改实施
教改是否顺利,卓有成效,与教师的技能水平有着很大关系,所以教师必须提升技能水平。我校的模具专业与东江模具建立的“2+1”校企合作的关系,为模具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学习提供了途径,促使教师往“双师型”方向发展。让模具专业教师带着任务去企业顶岗学习,学习企业文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技能。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技能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后,也更容易适应企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2]吴华春,黄庆专,张珂.高职模具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3).
[3]张勇,张敬芳,宁同海,李文涛.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