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地特色的模具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
基于本地特色的模具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
开发研究
摘要:通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从而开展对模具制造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并提供了开发一体化课程的流程和方法,以及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条件和师资的要求。
关键词:模具专业 一体化课程 开发
1.建设模具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必要性
1.1 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需求
从1997年起赵志群博士就从德国系统引入和发展了反映职教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职称工学一体化课程)和行动学习理论,为我国职教课程在打破学科体系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并引发一系列相关改革。相继很多学者出版了指导课程体系开发的书籍。因此许多省市地方和学校也进行了一体化课程系体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上海市根据地方的经济和中职教育发展需要,开发了一体化的中职课程标准。技工院校也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作为产品制造业城市的苏州市,技工院校的教学也在探索一条适合地区发展、适应现代学生教育的改革之路。
1.2行业、企业需求
我院作为首批国家中等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了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系部组织专业教师对五十家模具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模具技术发展的步伐,教材相对滞后,四新方面的知识不多,不能很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学校学的知识不能很快地融合实际工作岗位中去,还需要花很长时间进行培养。调研结果:要想打破现状,我们只能走改革的道路,那就是职业教学课程在打破学科体系,引入和发展了反映职教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行动学习理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因此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特点,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工学一体化课程。
2.模具制造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
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为: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学习领域确定→制定教学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方案的设计。
2.1职业岗位分析
2.1.1模具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近50家模具行业、企业调研,对模具企、行业的职业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如下六个职业:
(1)模具工程管理 与客户沟通,提出模具设计方案。
(2)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的任务包括对制品零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模具结构方案,对模具中各个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流程,选择标准零件,画出模具结构图和所有零件图。在模具制造和组装调试过程中,模具设计师需要参与讨论局部或整体修改方案,直至模具能产出合格的制品、模具验收结束为止。
(3)模具绘图 模具设计人员有时画出装配图后,需要有人进行拆画零件图和对模具图纸进行保管存档。
(4)模具制造 模具的零件制造是通过机械加工来完成的。分模具基础加工(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平面磨床、投影轮廓磨床、三坐标内孔磨床)、数控设备操作(数控车床少量、数控铣床、铣加工中心)、电火花设备操作(电火花、线切割)、抛光、使用塑料注射机、挤塑机等塑料加工机床加工各类塑料制品。 (5)模具装配 模具的零件制造出来后,由模具组装人员组装成完整模具。在组装的过程中,如果某零件需要修改时,组装人员经常直接对此零件进行机械加工来完成修改。所以,模具组装人员不是简单的钳工,他们必须有机械加工的技能。在使用模具进行制品加工时,由于模具承受反复的载荷,需要精心维护保养。比如保持清洁、润滑充分、清除杂物、冷却通道顺畅、破损零件的修复或更换、建立维护历史记录。一副精密模具就是一个精致的机器,粗糙地使用它会导致过早的模具精度下降或损坏。 (6)模具检测 从事模具的精度、形状和表面质量进行检测以及对模具产品的精度、形状和表面质量进行检测等工作,属于质量检测部门。
模具专业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可由表1清楚反映。
表1 职业岗位群
2.1.2本院学生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领域的分析
根据我院招生对象和标准学制情况,经过读研,我院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岗位主要是模具装配岗位、模具检测岗位、模具模具加工制造岗位(普通车铣磨设备操作、电加工设备操作岗位、数控设备操作
2.1.3就业岗位能力分析
(1)职业能力分析
从业人员须具备如下能力:1)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2)图纸的识读和表达能力;3)模具设计与绘图软件的使用的能力;4)编制模具加工程序和熟练操作数控加工设备的能力;5)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6)机床(铣床、磨床、车床)的操作能力; 7)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与日常保养的能力;8)模具装配、调试、维修、保养的能力。
(2)方法能力分析
从业人员具备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快速学习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利用专业书籍和工具获得帮助信息,在工作中获得过程性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的方案设计等等,掌握了解模具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社会能力能力分析
从业人员具备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交往协作能力,具体表现为诚实可信;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和学习态度;执行行业标准和法规、注重生态环保;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技术安全和劳动保护;与其他成员进行人际交往、思想沟通获取信息;讲究团队能力等等。
(4)个人能力分析
从业人员具备自信、勤奋、自我发现问题能力,还需要具有坚持观点能力、起表率作用等。
2.2与实践专家共同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调研后对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领域分析,第一次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为体现全面性和实践性,实践专家由各个冷冲模具和塑料模具企业(一定规模)的人事经理、模具设计主管(经理)、模具制造车间主任、生产计划人员、模具装配主管、模具设计、制造、装配骨干等等组成由实践专家,首先实践专家填写《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然后由骨干教师与实践专家共同汇总、反复讨论研究,最终得出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2.3与实践专家、教学专家共同制定工学一体化课程
工作任务提取后,只是从业人员工作时的任务或岗位,不能作为教学的课程,我们要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就必须做到具有完整工作任务还要具备实际教学操作的课程。因此召开第二次访谈会,会议由实践专家、教学专家、模具专业教师骨干组成,结合前面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归纳总结,最后再根据学校设置的初中5年大专高级工《模具制造》专业要求、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九个学习领域课程。因此九个学习学习领域必须保证能完成大专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和完成技能训练的要求。见表2所示。
表2 一体化课程列表
2.4.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制定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传统的教学大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课程逻辑性强,具有一贯性;而工学一体化课程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工学一体化课程)中。从表3中可以清楚反映出制定工学一体化课程大纲与传统课程大纲的区别。
表3 工学一体化课程大纲与传统课程的大纲制定的区别
2.5确定学习任务
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序化每一个学习教学内容,通过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法能力得以提升。如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具拆卸与组装》的学习任务由十二个项目组成,“项目一对刀样板落料模的拆卸与组装、项目二垫片正装复合模拆卸与组装~项目十一手机电池盖板注射模拆卸与组装、项目十二电磁阀用线圈骨架注射模拆卸与组装”,由项目一最简单的单工序冲裁模落料模到项目十二最复杂的斜导柱双分型面哈夫注射模,教学项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6学习任务方案的设计
学习任务方案是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在设计学习任务方案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学习任务名称、课时、工作情境描述、学习任务描述、与其他学习任务的关系、学生基础、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流程与活动、评价内容与标准。
3.教学条件的要求
3.1校内实训基地条件
要完成一体化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训基地,如钳工实训室、普通机加工实训室(包括普车、普铣、磨床)、数控加工模拟和实训基地(数车、数铣或加工中心)、电切削加工实训基地、模具拆装实训基地、CAD/CAM实训室(模具三维互动教学平台软件和正版三维软件PRO/ET和UG)、模具制造企业化教学场景、精密测量实训基地和模具加工设备运行维护实训基地(包括液压气动实训室和数控维修实训室)等教学环境。
3.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须与模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模具高技能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也为企业培养更适合的高技能人才,达到校企双赢的最佳目标。
4.师资要求
工学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因此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建设,离不开 “一体化”教师,而真正的“一体化”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既教育行家,又是生产能手,能将各种行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
[2] 申文缙 德国"学习领域"教学大纲设计思想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出国与就业 2011.2
[3] 吴全全 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 职教论坛 2004.6
基于本地特色的模具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