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技工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浅析技工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日期: 2013/12/30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浅析技工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技术的升级,现代模具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技工院校模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企业模具制造、设计已经完全脱钩。对于毕业后从事模具制造、维修、设计的同学而言就业压力较大。作为模具专业教师我针对我院模具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总结和改革探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存在问题 建设目标 思路 方法

一、对模具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分析

(一)现状分析

模具企业要求我们技工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是适应生产制造、维修、基本设计第一线的需要,能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设计型技术人才,他们主要从事:

①模具钳工及零件制造:线切割机床操作、具及冲压与成型设备装配、调试、维修,车床、磨床、铣床等,这部分学生占大部分比例。

②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压铸模设计,CAD、Pro/e绘图,这部分学生占小部分比例。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着眼于面向模具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钳工)工作。

我调查过03和06模具部分学生,发现我们学院模具设计和制造班的毕业学生大部分都从事在企业一线的制造、维修等,真正从事模具设计的学生很少。作为模具专业教师我也深刻感觉到学院实习中几乎都是制造为主,缺少相关的模具课程设计模块,导致学生设计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二)发展情景

① 汽车行业是模具最大的市场

我翻阅过相关报道发现我国汽车的基本车型己经达到170余种,另有更新改造车型430种。一个型号的汽车,所需模具达几千副,价值2~5亿元,而轿车一般为3-4年换型时约有80%的模具需要更换。

② 模具在电子通讯产品中的应用

电子产品中,音像产品是模具的主要市场,一个型号的彩电约有150个零件需用模具生产,模具价值约700万元;一个型号的微机约需模具30多副,价值400万元。此外,打印机、VAC、DVD、通讯器材所需模具约占全部模具的20%。

③ 模具在家用电器行业的应用

一个型号的冰箱需用模具约350副,价值400万元,单台洗衣机所需模具约3000万元。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发现,模具技术人员的需求数量是比较庞大的,给我们学院的毕业生也提供了很多机遇和前景。

二、教学体系改革建设

(一)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需求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向,经调研我分析认为,模具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应包括:

①机械工程基础模块: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所必须掌握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知识。

②模具制造模块: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模具制造必须的专业知识,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模具数控加工、模具CAD/CAM等。

③模具设计模块:培养学生从事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掌握当前模具行业设计与制造中广泛运用的典型软件,如:AutoCAD 、Pro/Engineer、 UG MasterCAM等。

以上各个模块相互衔接,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模具行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目标

近几年众多的模具单位不断到我院招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一个需求日益膨胀的广阔市场,这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 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以模具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以真实产品的真实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一幅幅模具设计的工作过程中,把专业培养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企业行业真实需求有机整合在一起,用企业的真实项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课程核心能力的训练。实现与就业岗位能力的无缝联接,主要课程改革目标如下:

1. 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既要紧扣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方向, 又要结合我们的情况形成自身的特点,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现状开设模具课程设计。

2.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力度, 切实为培养工程综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3. 在教学方法上, 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学以致用的引导, 适时注重实际应用知识的传授, 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不断进步的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多了解企业管理、经济分析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的工程实用型人才。

三、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教学改革体系,

(一)改革基本思路

1. 基于模具设计工作流程重组课程内容,以真实模具设计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设计,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模块平台。

2.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了学生课内训练项目,实现了“跟着学、自己做和能够用”的能力培养

3. 案例引入、任务驱动、“知识+实例+实践”等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全程,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全程参与教学的开放教学模式。



(二)改革课程设置,构建职业技术型教学体系

1. 改革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根据我院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可知,从学生就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出发,我认为必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与改进,采取“精简、融合重组、重建、增设”等方式优化课程设置,例如整合专业基础课,把《机械制图》和《CAD》进行整合教学,不需单独开设两门课,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减少内容的重复性;在主要专业方面,把《机械设计基础》和《冲压模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将一些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突出专业的先进性、实用性。同时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上,我觉得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可以设置为1:1,突出技工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严格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这些措施保证教学改革的落实。

2. 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模块式技术的发展对模具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直接反映出模具专业的内涵,我们要打破“先学基础,后再实习”的传统教学,大力推进“模块式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紧密贴合,我们将整个模具专业教学体系分成若干个模块,模块确定后,对每一个模块再推出具体要求。

(1)模具制造模块的要求

1)、普通机械加工模块:能熟练的编写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并能熟练的使用普通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

2)、模具特种加工模块:能熟练的使用电火花成形机床、线切割机床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3)、模具装配调整模块:熟悉模具装配、试模、调整及维修全部过程,能熟练的使用模具钳工常用的机械设备及工装、工具进行工作。

4)、数控编程模块:能使用手工和CAM等自动编程方式编制程序,并不能操纵数控机床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2)模具设计模块的要求

能应用常规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进行中等复杂冲压件、塑料制品的设计。

3. 以“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项目

我们的理论课程不能再单纯以传授模具设计知识为目的,同时实践课再也不能再以锉削、锯削、錾削等过于传统的项目为全部实训内容,应该要以“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项目。举例:

我选取一个简单的冲压件(挡书片)进行教学。以该冲压件的模具设计过程为导向,模拟企业技术人员的模具设计,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训练。让学生在设计的工作过程中,学习模具的设计相关理论及模具设计方法,完成设计之后分组完成模具零件的制造、装配、调试等工作,整个教学项目围绕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进行,理论和实践都能有效的结合。教学组织过程如下:

1.产品图纸:零件厚度为3mm 材料为15钢

(应用到材料学、机械制图、冲压模工艺等课程)

2.模具设计(应用冲压模课程设计、CAD、Pro/e绘图等课程)



3.模具零件的制造(应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注重技能实训)



4.模具装配、调试(应用到模具拆装、调试、维护等课程)

5.试冲制品(运用到冲压安装、使用,制件缺陷检查与模具调试等课程)



综上所述,我认为技工院校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要融“教、学、做”为核心,以模块为导向模式进行一体化教学,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综合型人才。


浅析技工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