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践行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心得与感悟

践行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心得与感悟

日期: 2013/12/29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怎样开展这项改革、怎样衡量这项改革,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探讨。一体化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何深入开展?笔者作为践行多年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双师型”教师,特总结了部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对之前的探讨进行了补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议将课程一体化的开发列入衡量一体化改革的标准中,此外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只是停留在培训阶段,建议其经过培训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理论教师)或学历证明(实习老师)。
   关键字: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深入开展;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双师型”教师培养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1]。
   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训练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变化,技工院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完美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因此,技工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否则,学校只能把学生加工成“半成品”而推向社会,害了学生也害了企业,最终还是害了学校。
   在各技工院校及职业学校大力推进一体化改革的同时,经过笔者多年来对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及实施,逐渐总结出几点心得与感悟,在此与全体同仁共同商榷:
   一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牵扯面很广,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一方面,一体化教学的阻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另外,学生本身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为此,在教师层面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活力。在全体教师中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二建立合理布局的一体化教学场所
   实训教学离不开车间、理论教学离不开教室。合理的一体化教室应规划好布局,例如车间某个区域为气焊气割教学区、某个区域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教学区、某个区域为焊条电弧焊教学区、某个区域为氩弧焊教学区等,也可以规划单独的气房,集中控制各种气体的流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室的配备。多媒体教室必须具备黑板、投影仪、计算机等常规教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配备语音设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室外车间内其他班级操作时的噪音,从而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大纲的制定与完善
   我们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地区行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所以地区行业的要求与发展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制定焊工专业课程大纲的初始,应广泛调研周边的大中小型企业,聆听他们对一线操作工人的专业要求,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特点制定大纲,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纲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停的对其进行修改。教师应至少半年即追踪一次大中型企业对焊工的招聘要求、至少一年广泛调研一次整个行业的发展及变化,从而继续修改并完善大纲,保证每一批学生所实施的大纲都是与企业的要求相接轨的。学校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计划也应该根据单位对相应招聘水平的人员的要求制定并完善,决不能闭门造车或固守陈规。此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并制定合理可行的授课计划,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这就表明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长期性与持久性,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四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2]。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可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培训并须取得相应职业技术资格,实习教师理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并须取得相应学历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的措施,督促四十五岁以下的教师达到学历本科及以上、操作技能高级工及以上的“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另外,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或自学来提高教学能力,例如可以通过鼓励广大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等方法来自身的教学水平。随着进一步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应继续加大。
   五一体化教学课堂授课环节的完善
   在此之前很多文章探讨过一体化课堂的教学环节,在此不作赘述。笔者在此想补充两点。一是教师巡回指导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立即停止实际操作并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将学生立刻集中到多媒体教室中讲解或集中到教师讲解示范的专用工位周围讲解示范。切忌将所有问题累计到最后集中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及时改正,从而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正确的技能。二是在整个课题结束时的点评中,一定要具体充分的分析各个步骤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时一定要结合理论知识,重要内容或易错知识点要重点强调,并且在后续课题的学习中要注意加强练习。
   六一体化改革深度的衡量标准之——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
   很多学校都进行了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但是绝大多数都只停留在校本教材的程度,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教材都只是部分一体化教材,是某两门课(《焊工工艺学》、《焊工技能训练》)或几门课的一体化教材,即课的一体化教材。这与我们需要的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还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培养与一体化改革的彻底进行,都需要我们来开发一系列课程一体化教材。焊工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应包含焊工专业理论、焊工专业技术、其他工种部分专业知识及相关基础课的内容,大致包含:《焊工工艺学》、《焊接检验》《焊工技能训练》、《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图》、《钳工技能》、《冷作工技能》、《电工学》、《电工技能》、《化学》等课程内容。怎样将这些内容中与焊工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融会贯通到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中,就是编写课程一体化教材的难点,也是其关键所在。能不能开发与地区行业发展相吻合、是否适合学生及学校实际条件的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是关系到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否深入进行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衡量一体化改革深度的一项重要标准。
   七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是众望所归,如何改,怎样改,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间都有不同的探讨。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探讨的层面,那么改革是否进行彻底,又需要怎样的衡量标准,笔者在此阐述了个人观点,即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氛围、建设合理的一体化教学场所、培养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所需达到的要求已及一体化教学课堂授课环节的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衡量标准——建议增加课程一体化教材开发的考核,这需要众多跨专业跨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路程是漫长的,其意义是深远的,其前途是光明的。如何不让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只停留在表面,如何让其蓬勃的开展起来,这是需要大家踏实、认真的实践的。笔者作为一名多年来践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双师型”教师,愿意与更众多的同仁一起倾注所有心血,推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2]易玉屏,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