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本文就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探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兴趣,放手引导,放开学生的手脚自由创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情景、兴趣、生活、活动、换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专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要想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我在教学讲授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借助于多媒体资源动态播放有关荷花的微视频,并配以优美古典的音乐,营造如诗如画的诗般意境,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走出课本,走进生活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适当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这些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做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
三、换位思考、提升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简单的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此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学生通过自己讲课,做到了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这样学生学习就变得主动了。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雷雨》时,我以表演的形式来学习的。在略讲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人体验去文中人物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全面诠释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为了这次表演会,很多学生课下不惜牺牲玩的时间搜集资料,课后反复背人物台词,反复模拟,力求还原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结果表明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学生通过参与表演,真实的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细腻复杂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师生受益匪浅。
实践证明,以上实施,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有很大作用。不难看出,兴趣其实起到了透镜的作用,把人的精力与能力如光线一样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从而引起燃烧。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成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