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有关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点滴思考

有关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点滴思考

日期: 2017/1/12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酒泉市实验中学 徐晓莹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化学从课程结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有了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寻求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化学作业模式也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目前化学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作业的功能单一,作业的形式单一,作业的“量”和“质”不统一,作业批改缺乏互动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简单的通过增大作业量和作业难度,是不可行的。但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高中化学作业。
   1.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化学教师的课后作业设计和实施应更加注重“以生为本”、“因生而设”。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问题做出最好的解答;把作业设计成层次不同、数量亦不同的形式,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兴趣的需要自行选择,把课后作业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我能做”的一件事。因此,作业的分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让课后作业适合学生,而非学生适应课后作业,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的需求,否则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法顺利地进行实施。
   2.承认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感受
   课后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化原则。由于大多数教师还习惯于采用以前的课后作业模式——“统一内容、统一标准”,“齐步走”,“一刀切”等。这样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客观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盲目的采取统一的课后作业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使得很多学生“吃不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因此,化学课后作业设计,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学生智能的不同潜力,并结合学生自己对课后作业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的课后作业,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如学习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设计A.B.C三个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Fe+CuSO4===FeSO4+Cu B. Fe2O3+3CO=====△2Fe+3CO2
   C. AgNO3+NaCl===AgCl↓+NaNO3 D. 2KMnO4=====△K2MnO4 +MnO2 +O2↑
   (2)下列化学反应中,H2SO4作为氧化剂的是(  )
   A. 2NaOH+H2SO4===Na2SO4+2H2O B. C+2H2SO4(浓)=====△CO2↑+2SO2↑+2H2O
   C. BaCl2+H2SO4===BaSO4↓+2HCl D. CuO+H2SO4===CuSO4+H2O
   (3)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S、H2S、HNO3、NO、H2O。已知水是反应的产物之一。
   I 从硫和氮元素的价态看,只有氧化性的物质是______,只有还原性的物质是_____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__________。
   II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 ,氧化剂是____________。
   III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H2S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 。
   IV 推测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都独立完成第1题,中等的学生等够完成1、2题,而程度较好的学生完成1、2、3题。这样以来,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不致于出现有些学习好的学优生“吃不饱”,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想办法让大家都“吃得好”,使得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训练,各自都有所发展,体现课后作业设计的适宜性。
   3.结合教学进度,适应学生练习。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课后参考资料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但是质量却层次不齐。有些题目的设计与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关,但更多的是学生不曾学过的内容。比如,1、下列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其中的一种成分所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水的沸点100℃,酒精的沸点78.5℃,故可用加热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B. 可以用加入Na2CO3溶液再分液的方法除去混在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C. 可用冷却法从热的含有少量氯化钾的氯化钠浓溶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D. 由于胶粒的直径比离子大,所以可以用过滤法分离溶液和胶体。
   这个题目出现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从实验学化学里。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几种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这个题目的A.B.C三个选项和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关。但是D选项,出现了“胶粒”。学生目前为止,并没有学过“胶粒”的性质,如果把这个题目保质保量的做完,他们还需要查阅“胶粒”的相关性质。这样不利于主体知识的落实和新知识的构建。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提前把这个选项换一下,更接近于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选择有趣味性的课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科目多,作业多。其中不乏一些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作业。学生面对这样的作业是麻木的,机械的。所以,老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联系生活比较紧密的作业。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增长知识。化学科目最吸引学生的当属试验了。那不妨就从实验入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比如比如,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证明阿司匹林中淀粉的存在;家庭厨房去油的方法;用PH试纸测定食醋;茶叶,苹果等的PH等等。这些实验用到的仪器简单,步骤少,便于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每完成一个家庭小实验,既从中感受到了喜悦,又极大的激发了获取知识的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探究性作业,搭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化学作业设计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铝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这节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药品,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AI(OH)3 的制备以及他的性质。
   总之,作业的设计根本核心在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设计出一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生感兴趣的课后作业,学生才有热情去积极认真的完成它。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Z04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