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研究
(泰山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38)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使中国大学国际化,更好地向海外传播,大学校训非常重要。校训能使国内外学者对一所大学有初步的印象,因此一个优秀而恰当的校训翻译不仅能给学者留下良好的影响,还能促进对外交流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第一部分是校训的介绍和相关校训翻译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和第三部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校训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本文中可以看到大量校训翻译的例子,以便更好地开展翻译研究,改进翻译过程。
关键词:校训翻译;翻译策略;目的论
1. 引言
大学校训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它不仅是大学理想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任何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牛津高级英汉词典》中的“校训”一词被解释为:“短句或短语的选择和使用,或行为的指导或规则,或表达目标和理想的家庭、国家和机制”。
任何大学的校训一般都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传统、校园特色和相关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第二,它是教育理想和社会需求的高度概括的结合。第三,它是历史古典文化与自身哲学的巧妙结合。最后,它是人文与哲学有机结合的个性化语言。近年来,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到2022年3月,将有17038篇文章在CNKI上搜索关键词“大学校训”,其中837篇是关于大学校训的翻译。
在已知文献中,张新军和杨辉(2003)首次提到了相应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外国人对中国大学英语网站的态度,分析了翻译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周永默(2008)认为校训在应用上是独特的,主要来自儒家经典和语录。结构和表达都非常简洁。因此,翻译必须遵循互文性、沟通性和简洁性三原则,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结合大学校训的措辞和结构特点,传达原文的内容和真实性
曾丽莎(2019)从功能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校训的形式和内涵。通过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的考察,认为译者不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还要有创造性的翻译空间。
2. 目的论与大学校训翻译
2.1目的论的定义
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汉斯·弗米尔提出的。在目的论提出之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对等”理论,这一理论受到原文的限制。这一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形式。像所有的行为一样,翻译受一个特定的目的或目的的支配,即目的(希腊语的“目的”或“目标”)。换言之,翻译目的不仅是决定翻译过程中选择和决策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翻译的标准。因此,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本质上意味着“有目的的,并相应地将文本从源文化环境转移到目标文化环境,这与原始文化环境的定义不同”(Vermeer 1998)。更具体地说,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信息的提供”,目标语言模仿源语言提供的信息。
2.2目的论规则
目的论的基本思想是,译者应该努力实现翻译的目的——目的论,即交流的目的,而不是仅仅遵循原文。这个“目的论原则”似乎是指译者根据某人要求译者翻译的原因做出的决定。然而,这也可能意味着主要因素是最终用户想要翻译的目的。那么,决定因素可能是译者认为目的应该是什么。维米尔将目的性规则定义为:“行动由目标决定。每种翻译的主导因素是其目的。(Reiss和Vermeer 1984:96)。
“每一个文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编写的,并且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翻译/解释/说和写的方式要确保你的文本/译文能够完全按照他们想要的方式与想要使用它的人交流。(维米尔1989:20;翻译自Nord 1997:29)
这里的重点是,目的论规则实际上并没有说明文本应该如何翻译。它只是告诉译者在哪里可以找到翻译方法。在每一种情况下,你都必须找出或构建预期目的。
2.3目的论对大学校训翻译的启示
大学校训作为一种应用文本,目的论对大学校训的翻译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象征,在翻译中应遵循既定的宗旨。大学校训翻译的目标读者可以是参与学术交流的外国学者、希望更多了解中国大学的外国学者,以及对中外大学合作感兴趣的商人。但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缺乏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背景知识。大学校训的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和传播中国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因此,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大学校训翻译策略
3.1逐字翻译
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区别:前者“试图产生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后者“试图在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描述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认为,为了保证翻译效果,直译(用他的话说就是“语义翻译”)不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有效的翻译方法。毛屯对直译的理解是,从表面上看,直译不会改变原语的单词和句子结构;严格来说,直译就是“保持原语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总而言之,直译是一种以原文为中心,力求保留原文形式、内容和意义的翻译方法。以下是直译的一个例子:
大学名称 中文校训 English Transl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实事求是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Hunan University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Daring to be Pioneers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追求卓越 Pursuing Excellence
BeijingJiaotong University 知行 Learn and Practic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公、诚、勇、毅
Loyalty, Integrity,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上述校训是直译的。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由一两个汉字组成的格言表达,以及相对简单易懂的大学格言,一般采用直译,这对于外国学者来说是简洁易懂的。作为一个反例,中国东部理工大学的校训被翻译为“勤奋、务实、灵感和道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词不当、词序颠倒等。“道德、博学、勤奋和务实”的直译可能更准确。它不仅传达了校训的原始信息,而且反映了校训的精神,提高了外国读者的接受度。
3.2意对意翻译
意义到意义的翻译被解释为相对于直译或逐字翻译。更准确的定义是“工具翻译”,它指的是“在目的语文化的一种新的交际行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目的是在接受者没有意识到阅读或听到不同形式的文本时,达到其交际目的”。(Nord 1997: 80)。换句话说,翻译接收者阅读译文时,就好像它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原文一样。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可能相同。例如,翻译的计算机手册或软件应具有引导读者的功能。还有其他翻译的例子,其中不可能保持相同的功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荷马的现代小说的儿童版就是例子。下面是一些意义翻译的例子:
大学名称 中文校训 English Transl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Commend virtue, Advocate knowledge, Seek truth, Make inno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雪参天地,德和自然 Learn from Nature, Strive for Harmony
以“明德后学,求真创新”为例。根据目的论,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明德”旨在强调道德和完美的品格。英文版的“推荐美德”符合这个建议。“厚学”指的是对爱好和渊博知识的追求,翻译成“崇尚知识”;“求”就是实事求是,发现规律;“创新”是指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度。“弘扬德、知、真、创”准确表达了大学校训的内涵。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爱护道德”来自中国经典《周易》。原来的句子是这样的:“天堂是健康的,一个绅士不断提高自己。”。地形坤,君子以德载物”(天运凶猛,君子必须不断努力。)这所大学的校训是:君子自强,永不懈怠;一个绅士应该像大地一样善良和宽容。译文《自律与社会责任》紧跟原文精神,避免直译“美德”、“美德”和“正直”,符合西方思想,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雪参与天地、德与自然”可以理解为:我们东北林业大学应该努力学习知识,探索天地之间的世界奥秘,理解事物的科学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翻译避免了“天”、“地”等中英文表达,将“天与地”翻译成“自然”,符合西方语言思维。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被理解为奋斗的目标,以传达“和谐”的中心含义,并翻译为“追求和谐”。
4.结论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高校校训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理解,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但目的论规则实际上并没有说明文本应该如何翻译。它只是告诉译者在哪里可以找到翻译方法。在每一种情况下,你都必须找出或构建预期目的。
虽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我国大学校训英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为译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舒心城(1999),辞海[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
[2]苏步青(1994),中学百科全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新军、杨慧(2003),高校网页英文翻译的调查,[J]上海科技翻译。
[4]周永模(2008),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段丹丹,女(1989.1-),四川广安人,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1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