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本作品中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评述
摘 要:近年来,作为中国古代话本最高峰的“三言二拍”不仅因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鲜明个性色彩成为国内外中国研究的重大热门,这些作品于与中国遥相呼应的欧洲文艺复兴诞生于同一时代,其中描述的人本观念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也为世界提供了珍贵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演变研究的素材。因此,汉语文化负载元素的英译是否准确,关乎通篇文章意蕴的传达,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们能否向外界展示出古代中国真实的社会风貌,也对中国形象有着切实的影响。
关键词:《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翻译特性;翻译策略
在将孕育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社会民族风情与习惯、地理风貌以及饮食特色与习惯翻译到英语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难题是英语的缺省。些负载着汉语文化的词汇短语所蕴含的意象以及歇后语的特殊表达方式都是向外传递中国文化尤为重要的一环,对外界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以及中国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汉语文化作品的英译中面临着诸多难题,连淑能在其著作《英汉对比研究》指出英文为形合语言而汉语为意合语言,汉语作品英译过程中难点则为言外之意语言外之意的传达(1993:48)。
本文选取我国杨宪益夫妇和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所译的三言二拍系列中冯梦龙《喻世名言》中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两个英文译本,对其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探求在中国文化传递过程中,翻译的“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原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以这三点原则反映出翻译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一、英译中的“去字梏”
在汉语文化英译时,文本的意义不是每个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所以要想让翻译得到再生从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去除字存在的情况下,正确把握每个词的意义,细心揣摩作者意图,全面把握上下文的关系。去除字梏首先要求我们避免受到流行翻译观念即逐字对应的影响转而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还要求译者在其指导之下自觉地改除习惯性的逐字对译的习惯。
例如对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主人公“金玉奴”名字的翻译上两种译本大不相同。在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中直接将其音译作“Yunu”,而在白芝的译本之中,将其“玉”译为“Jade”,“奴”译为“slave”,进而其全名为“Jade Slave”。本文认为,杨直接进行音译的名字更为符合中国汉语文化所负载的意义。在中国魏晋时期常将“阿奴”作为小儿乳名,后来“奴”常用作青年女子的自称或是对他人对于女性的昵称,这里的“玉奴”正体现了其父金老大对此独女的喜爱与珍视。而白芝将其译作的“slave”并不具有这层意义,并且其主要指低下阶层的劳苦者,这与原文中的家资颇为殷实的美娇娘形象并不相符。
对于一些词汇,二者对于字梏的破除方式有所不同。如“士人”在杨的译本中为“gentleman”而在白芝的译文中则是“a man among the scholar class”,二者间的意义大不相同,在英语中,gentleman常用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尤其是有闲有教养又有钱的男子,但“士人”在文中则是古代“士农工商”中的知识分子阶层,金父作为乞丐的头目,具有一定的钱财,但并不拥有社会地位,仅仅是不被化为“娼、优、隶、卒四般贱流”之中,在阶层意识根深蒂固的古代封建社会之中,他想寻求的是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并不一定具备gentleman所具备的明显特征或是已经步入仕途,但在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目标必然由“士”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必然是属于“scholar class”之中的。
而“宰相”“尚书”两词则为中央官职,杨宪益将其转换为“minister or councilor of state”而白芝则是“a President of a Board or a Prime Minister”,前者强调该官职在政府中的统治地位,后者将这两个官职转换为西方读者所熟悉的固有词汇,与原文语境和当时历史环境下该官职的具体职责有所差异。在皇权不断加强的封建统治体系中,宰相和尚书不过是身居高位只为真正的统治者——皇帝,提供意见的人,因此将这一词赋予过高的价值有悖于原文的表达。但若考虑语境,这句话由金玉奴的市侩叔父说出,在其心目中,这两个职位意味着“士人”的顶端,与莫稽这个仅仅是“士人”底层的秀才有着云泥之别,也凸显出了尚书与宰相的地位之显赫,亦相当于西方的总统与首相,更易为西方读者接受。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字梏破除存在的困难不仅是英文的缺省导致的,更是文化地位的强弱的体现。
二、英译中的“重组句”
除去了原文的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在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再根据不同的语言规律,破除语言的束缚重新组句。
在《喻世明言》中,冯梦龙使用了大量的押韵诗来进行总结,诗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且蕴含深意,不能通过逐字对应的方式进行英译。此时就要求译者对原句进行破除,承接上下文,充分发挥其音韵优势,彰显原文神韵。这其中体现拆局重组的是一段口语化的叙述,原文中金癞子这一市侩人物,即金玉奴的叔父在不满金老大大宴莫稽同学朋友却没有邀请他赴宴时所说的一番话语,他说:
你女婿做秀才,难道就做尚书、宰相?我就不是亲叔公?坐不起凳头?直恁不觑人在眼里!我且去蒿恼他一场,教他大家没趣。
这段话将金癞子这一心思偏激的嫉妒之心描写的入木三分。且由于人物形象是丐帮的头目,所说话语虽有气势但无气量与教养,也同时充满了不满的抱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便要求译者结合人物形象设定和语境重新拆句重组,以再现这一句话的意境。杨宪益夫妇将此句译为:
His son-in-law is only a scholar, not a minister or councilor of state. Am I not Yu nu’s uncle? Am I not good enough to sit at the same table? Why should he look down on me like this? I’ll go and cause trouble to spoil their feast! (2001:173)
而白芝将其译为:
What is this son−in−law of yours—he’s a graduate, I know, but is he a President of a Board or a Prime Minister as well? Aren’t I the girl’s own uncle, and entitled to a stool at your party? Very well,’ he concluded, ’if they’re so ready to ignore my existence, I’ll go and stir them up a bit and see how that pleases them.(2007:12)
对于这句口语化的用词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白芝作为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优势,口语化的句子表达更为地道。如“Aren’t I the girl’s own uncle, and entitled to a stool at your party?”直接将难道不具有赴宴资格直白地表达出来,拆除了原文句子的束缚。而反观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则较为生硬,没有了任务的生气,更像是在按本朗读台词一般。
杨绛在《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一文中对组句的机理、步骤和效果作了透彻的揭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通过重新组句,使原文的字词意义得以复活,使字与字之间的意义得以构成一个基本的整体,凸现出其精神(1996:95)。说的正是这种消化后重塑的整体性。
三、英译中的“建空间”
所谓建空间,我们是针对于文本的整体意义而言的。去了字梏,在重组的句子中焕发出字词的生命,这只是使意义获得再生的一个基本阶段。从理论上讲,建空间,是要在去字梏重组句的基础上,为目的语读者建立一个新的文本,同时在阅读这一新文本时,原文的阅读和想象空间尽可能保持不变。
在文中莫稽在金玉奴的资助下得以中举,但赴职途中莫稽却加害于金玉奴,将其推落河中。作者冯梦龙在此时使用了四句诗来进行总结和过渡:
只为团头号不香,忍因得意弃糟糠。天缘结发终难解,赢得人呼薄幸郎。(2001:180)
对于此段两位译者的处理方式如下:
白芝译作:
The name of tramp−major pleases him ill;
Hardened by pride he casts off his mate.
The ties of Heaven are not easily broken;
All he gains is an evil name. (2007:15)
杨宪益译作:
Because he scorned the name of beggar chief,
The heartless husband spurned his loving wife
But one who severs sacred marriage ties
Will be esteemed a scoundrel all his life.(2011:181)
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开篇之前,作者冯梦龙引用了“买臣休妻”的故事,并以金玉奴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与之相反的负心汉故事。“三言”一百二十篇作品中,很多是关于男女爱情方面因果报应的故事,其中有关于“负心汉”题材的有六篇,除了《金玉奴棒打薄幸郎》外,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等。不过,不同的是,除了莫稽外,其他的负心汉都丢了卿卿性命。在“买臣休妻”中,抛弃朱买臣的妻子在最后也“羞愤自缢”而亡。这段话与前文的“买臣休妻”相呼应。两位译者对此段的处理中,都将前两句与后两句分组翻译,没有按完全按顺序进行翻译而是基于开篇的叙述:“如今再说一个夫弃妻的,一般是欺贫重富,背义忘恩,后来徒落得个薄幸之名,被人讲论。”来说。开篇这句白芝将其译为:
After this story of a wife rejecting her husband, let me tell one now about a husband rejecting his wife. It was equally a case of scorning the poor and adulating the rich, at the expense of justice and mercy alike, so that all that was gained in the end was a name among all and sundry for meanness and lack of feeling.(2007:17)
白芝的译文前后相互呼应,但却没有在用词以及意蕴上进行统一,译文的整体感欠佳。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中舍弃了对于“买臣休妻”故事的翻译,但将金玉奴的故事独立出来,该段文字有阐明因果的词语,且押韵,虽然舍弃了部分形容词汇,但却与其其余译文浑然一体,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且对中国文化的剖析与传达更为准确。这种阐述方法与杨绛在《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阐述的不谋而合。杨绛先生在该文中对组句的机理、步骤和效果作了透彻的揭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通过重新组句,使原文的字词意义得以复活,使字与字之间的意义得以构成一个基本的整体,凸现出其精神(1996:100)。
四、结论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的过程。翻译的成果固然会因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在但某种程度上,翻译自身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汉语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沉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意识到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不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还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在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认识翻译的五种特性以及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联通的关系。由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五种特性既相互区别,在不同层面展示着翻译的重要价值,又相互联系,是翻译这一具体的行为的五个相互影响,相互寓于其中的不同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孤立的故事与情节,他们无不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于风土人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这些作品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帮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内涵。本文选取的“三言二拍”系列作品,近年来,因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鲜明个性色彩成为国内外中国研究的重大热门,这些作品的英译过程中必然要面对英文缺省、汉语文化地位变化等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英译,我们需要破除固有的遵循逐字对应的传统观念,结合语境重组句段,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与原文同样可赏的空间,将读者带入中国文化独有的时空之中。语言是动态的,是社会的。译者要不断探求新的英译翻译策略,将中国文化更为原汁原味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世界一个真正的中国。
参考文献
Cyril Birch.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Silk Pagoda, 2007
何魏魏.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17-320.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许钧. 翻译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杨宪益、戴乃迭. 宋明平话选.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