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用“点差法”巧解圆锥曲线问题

用“点差法”巧解圆锥曲线问题

日期: 2016/6/13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喻国忠

用“点差法”巧解圆锥曲线问题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喻国忠

解析几何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圆锥曲线又是解析几何的重点、难点知识。这里面,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较多,运算量大,题型灵活多变,常常是打击学生们学习兴趣的罪魁祸首。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形成的弦中点、对称问题等,我们称之为圆锥曲线的“中点弦”问题。解这类中点弦问题的常规做法是:联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方程,借助根的判别式及韦达定理中根与系数的关系、中点坐标公式求解,但运算过程复杂,计算量偏大,解题效率低,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容易算错。而使用“点差法”来进行求解中点弦问题,往往可以使解题过程化繁为简,优化解题过程,出奇制胜。

所谓“点差法”,就是在求解 “中点弦”问题时用到的一种“代点作差”的解题方法,其特点是代点作差后可巧代直线斜率和中点坐标,进而通过“设而不求”以达到减少计算量的目的。使用“点差法”时,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设点、作差、检验。下面试举几例,感受“点差法”在解题过程中的妙用。

例1.求以椭圆内的一点A(2,-1)为中点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法一: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A点不可能为弦的中点,故可设直线方程为,它与椭圆的交点分别为,,

则,消去y得:

,,即,,从而直线方程为。

解法二: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A点不可能为弦的中点,故可设直线方程为,它与椭圆的交点分别为,,

则 ,得,

,,

,即,从而直线方程为。

评注:“韦达定理法”主要是通过设线入手,利用方程思想解题,解法一中方程组的消元化简以及后面的整理计算较为繁琐,稍不注意就会算错,解题效率低。而解法二巧用代点做差,结合中点坐标公式,很容易求出所求直线的斜率,从而达到解题的目标,两法比较,高下立现。

例2.已知椭圆,求斜率为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方程。

解:设弦的两个端点为,,弦的中点为,则

,得,,,即,所以,中点轨迹方程为(在已知椭圆内)。

评注:求轨迹的问题核心在于得出动点的坐标(x,y)所要满足的关系式,本题运用“点差法”解题,将弦的端点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从而得到动点坐标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进而可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方法巧妙,计算简便。

例3:若抛物线C: 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对称,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当m=0时,直线,显然满足题意。

当时,设抛物线C上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分别为,,AB的中点为,则 ,得,,因为直线的斜率为m,故,

,又中点在直线上,于是,。

因为中点P必在抛物线C区域内,,即,解之得。综上,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评注:圆锥曲线中求参数的范围很多都是难点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应用“点差法”,有利于挖掘参数满足的条件,更方便于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解析几何中,“点差法”作为“设而不求”的一种经典方法,有效避免了运算上的一系列麻烦,大大地降低了运算量,同时也使得解题的思路变得更简捷明了。当题目中出现曲线、直线的斜率、相交弦的中点时,这三个条件一般情况下是知二求一,巧妙应用“点差法”,将此类型的题模式化,可以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

“点差法”虽好,但其在求圆锥曲线“中点弦”的问题当中,也有本身的“内伤”,往往容易忽视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前提条件,尤其是解双曲线这一类圆锥曲线的“中点弦”问题,请看下例。

例4:已知双曲线,经过点M(1 ,1)能否作一条直线,使与双曲线交于A,B,且点M是线段AB的中点。若存在这样的直线,求出它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设存在被点M平分的弦AB,且,,则, ,两式相减得,,,故直线AB方程为:,即。

(注:我们通常在这里匆匆结束,造成失误。)

但若将代入整理得方程,,则方程无实根,即直线与双曲线无交点,故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

评注:本题中双曲线属未封闭曲线,且点M在曲线外,则被点平分的弦可能不存在。“点差法”解题,其过程是无法保证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因此还必须对所求得直线方程的存在性进行验证。如果忽视对判别式的检验,将得出错误的结果,请务必小心。

综上:在解析几何中,特别是在解“中点弦”问题时,“点差法”确实好用,避免了大量的运算,也简化了解题思路,但同时也务必要细心,要注意到其使用的局限性。只要我们平时认真观察,注意积累,注意通性通法,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的学习,突出对主干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更好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源,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用“点差法”巧解圆锥曲线问题.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