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让开放性问题进入数学课堂

让开放性问题进入数学课堂

日期: 2012-4-26 23:36:5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论文题目:

 

 

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代写称论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本文谈谈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有明确条件和结论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目前中学教材中开放性的问题较少,课本例题、习题基本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封闭题。学海网(www.xuehai.net)这种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模仿代替智力活动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窘况,教师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发展。

 

数学开放题可以来源于课本的封闭题:有时可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给予证明的形式;有时可改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有时把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成一个发展性问题,或先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其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开放性问题常见题型结构及解题思路如下:
1、试验、猜想与归纳型
2、存在型
3、对条件的探索型,此外还有最优化设计问题、图形位置关系确定问题等等。
    开放性问题是从高层次上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型题,正确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桥梁和向导,通常要综合运用归纳与猜想、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一、归纳型
1、题型结构   一般对于未给出结论的探索性问题,通常称为归纳型问题。
2、解法导析:归纳 ?C猜想—证明
 例1、已知数列  ,其前n 项和Sn满足   + +2(n 2),
计算S1 、S2 、S3 、S4 ,猜想Sn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解:    …  由此猜测得
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 = 2 时,显然结论成立;
(2)假设当n = k( ) 时等式成立, 即
那么n = k + 1 时, 
所以 
由此可知,当n = k + 1 时等式也成立。
综合(1)、(2)可得,对一切n∈N,故等式 成立。
本题主要考查了代数恒等式变形、数学归纳、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问题。上述解答中,“观察——猜想——归纳——证明 ”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既需要探求和发现结论,又需要证明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体现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存在型问题
1、题型结构:
    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称为存在型问题。一般有肯定型、否定型和讨论型三种。即在数学命题中,常以适合某种性质的对象“存在”、“ 不存在 ” 、“ 是否存在 ” 等形式出现。
2、解法导析:
    “ 存在 ” 就是有适合某种条件或符合某种性质的对象 ;对于这类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一个,就说明存在 。
   “ 不存在”就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找不出一个适合某种条件或性质的对象 ;这类问题一般要推理论证 。
   “是否存在”型问题的结论有两种可能 :若存在,需要找出来 ;若不存在,则需要说明理由。这类题目用反证法来解,先假设结论是肯定存在的 ,若推理无矛盾,即成立;若推理出矛盾,即可肯定结论。
存在型问题解题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假设——推证——定论 ”.
例2.设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n是其前 n 项和。
(1)证明:
(2)是否存在常数 c ,使得 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  

故可考虑利用求和公式来进行证明。
(1) 证明:设 {an}的公比为q,由题设 a1 >  0 , q > 0,
(i) 当q = 1 时, Sn = na1 ,  从而  = na1•( n+2 )a1 - (n+1)2 a12  = - a12  < 0
(ii) 当 q≠1 时, 从而
    = - a12 q n < 0
由 (i) 和 (ii) 得 :
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知lg  即
分析:(2)假设存在常数 c ,使得 成立。
∵ 
 Sn• - 2 = c (Sn+ Sn+2-2Sn+1)
由(1)知 而 c > 0 ,
故应考虑Sn+ Sn+2-2Sn+1是否小于零。
Sn+ Sn+2-2Sn+1= (Sn-c)+ (Sn+2-c)-2(Sn+1-c) 
即Sn+ Sn+2-2Sn+1≥0 ,而Sn+ Sn+2-2Sn+1<0,矛盾. 
故不存在常数 c > 0 ,使

 

三、条件探索型
例3、已知二次函数f(x)的首项系数为负,对任意实数 x 都有f(2?Cx) = f(2+ x), 试问, 在 f (1?C2x2)与f (1+ 2x?Cx2) 满足什么关系时,方有?C2分析:这是一个条件探索型问题.由于结论是关于x 的不等关系式.故猜想 f (1-2x2) 与 f (1+2x-x2)也应满足不等关系式.由f (x)的二次项系数为负数及f(2?Cx) = f (2+ x)知 ,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关于直线x = 2 对称,于是f (x) 在( ?C∞, 2] 上单调递增 ,  在( 2, +∞) 上单调递减.又1-2x2≤1 , 1+2x-x2 = 2-(x?C1)2≤2 ,故需要讨论1?C2x2 与1+ 2x-x2 的大小 。
∵ ( 1+2x-x2)-(1-2x2)=x(x+2) ∴ 当 x(x+2)<0 ,即-2故 f (1?C2x2)>f (1+ 2x?Cx2)时,方有?C2解: 由 f (x) 的二次项系数为负数及 f(2?Cx)=f(2+x)知 ,
 抛物线的开口向下且关于直线 x = 2 对称,于是f(x)在(?C∞,2]上单调递增, 在( 2,+∞)上单调递减.
 又1-2x2≤1 ,1+2x-x2 = 2-(x?C1)2≤2 ,故需要讨论 1?C2x2与1+2x-x2 的大小 。
∵ ( 1+ 2x-x2)-(1-2x2)= x(x+2) ∴ 当 x(x+2)<0 ,即-2故f (1?C2x2)>f (1+ 2x?Cx2) 时,方有?C2点评: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分析列出,分别考察,也可以用分析法寻找充分条件.

例4、已知函数  f (x) = x 2+ c ,  f [ f (x)] = f ( x2 + 1 ) ,
(1) 设g(x) = f [ f (x)] , 求g(x) 的解析式
(2) 设j(x) = g(x)-l f (x) ,试问:是否存在实数l ,使j (x)在(-∞,-1)内是减函数, 且在(-1,0 ) 内是增函数。
解:(1)由已知得: f [ f (x)]= f ( x2+ c) =( x2+ c ) 2+ c , f ( x2+ 1) = ( x 2 + 1 ) 2 + c
∴(x2+ c) 2+ c =(x2+ 1) 2+ c ,由此解得:c = 1 ,
故 g(x) = (x2+ 1) 2+ 1 = x4 + 2x2 + 2
(2) j(x) = g(x)-l f (x) = x4+(2- l )x2+(2-l)
∴j(x2) - j(x1) =(x1+x2)(x2-x1)[ x12+ x22+(2-l)]
设-∞< x1< x2 <-1 , 则(x1+x2)(x2-x1) < 0, x12+ x22+(2-l) > 1+1+ 2 -l = 4 - l
由(1) , (2) 知,当4 - l≥0,即l≤ 4时, j (x)在(-∞,-1)内是减函数,同理可证在(-1,0 )
内是增函数。

 

本例解法富有新意,既源于定义,又构思巧妙,其待定参数 l 值的确定利用了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使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式学习,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当前位置: >> 教育学类 >> 职业教育 >>查看论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