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研究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研究

日期: 2013/2/3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何宗惠

摘要: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既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师生复合互动为途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能力;创设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师生互动,体验和感受化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化学知识与经验,赋予新课程下的新课堂以新的灵魂和生命。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课堂 教学过程
  
   参与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收获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多的是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过程中被自然而然的焕发出来的。学生的潜力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能力也在老师的不断放手、放心中锻炼出来。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最华美的乐章,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们能演奏得很美。
   一.构建和谐化学课堂
   《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发展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布鲁钠的发现学习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去体检知识、原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探究,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
   (一)创设各种情境,构建和谐氛围
   所谓情境,是指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情等)和客观环境因素(时间、空间、设备等)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个和谐发展多样化的课堂,并利用中学生的心理持点:“好奇、好强、好胜。”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带着一种高涨、轻松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例如,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性质》学习中,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吹气演示实验,改成师生参与型,课堂上学生不必上台,就地演示,与台上教师比高低,经过平等、自由发挥后,许多学生发现教师吹的慢,变浑浊也慢;学生吹的快变浑浊也快,但最终无浑浊出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查阅资料,师生互相交往、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再让学生举手,也无需点名起立发言,而是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教学格局,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力感,也无孤立无助的恐惧感。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和争论中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独到的见解:“(如上述:同学吹的石灰水为何最终无浑浊出现?),经查阅:生成的不溶性CaCO3+CO2+H2O=Ca(HCO3)2 可溶性,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学到化学知识,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以师生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地参与探究,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特别强调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其中以活动性为主。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实验活动上,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平等发展。
   例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代表参与型实验。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让学生代表参与,采用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提问,让学生产生多种想法激活思维。如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问题:①怎么做使收集气体更纯净?更充满?②如何收集一瓶自己呼出的气体?不同环境中的气体收集,又该怎么做?③用密闭装置收集气体,应怎样做?④如何测定吹出气体的体积?⑤这些收集装置联系应用在实验、生活、生产、医疗等哪些方面?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自己思考,设计装置进行小实验,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积极的思考去解决。实验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小结,代表回答:互相评价、肯定,教师再鼓励、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自己的不足。这些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觉到老师不可怕,只是学习中欣赏着、平等参与者,引导者。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力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便会落到了实处。
   (三)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构建和谐氛围
   化学课堂上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控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相互质问难、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时,选取反应物:大理石和稀盐酸,可以通过设置问题:1.哪些物质间反应可得二氧化碳?都可用来实验室制取吗?有何优缺点?2.酸应选择浓?稀?硫酸?盐酸?为什么?3.泡沫灭火器中产生二氧化碳原理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吗?能否通过实验说明?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后,鼓励代表小结、评价,通过学生代表完成部分实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并能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将思维引向深入。这样经过讨论,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同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正好能弥补知识理解的不足,从而使知识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中使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加强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亲身体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许多“情景”、“协作”、“交流”, 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二. 新化学课堂,以问题情境为主,激活学生的思维。
   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Popper)曾强调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现代知识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景,而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新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自觉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新知。
   (一)首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阅读、联想,发现问题进行猜想。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泉,是萌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例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1)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四组物质:a、镁和稀硫酸;b、锌和稀硫酸;c、铁丝与稀硫酸;d铜与稀硫酸。从以上四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氢气?(2)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四组物质:a、镁和稀盐酸;b、锌和稀盐酸;c、铁丝与稀盐酸;d铜与稀盐酸。盐酸能否代替稀硫酸制氢气?(3)若制取较多量的氢气,试管合适吗?如不合适应选用什么仪器?所选仪器有哪些作用?(4)怎样向气体发生器中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5)怎样去收集气体?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哪种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6)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7)生活、生产中的氢气如何简便安全获取。(8)通过实验你有哪些问题和疑问?本节课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如在讲到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性质时,首先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1)用CuSO4溶液、ZnSO4溶液、AgNO3溶液、Cu、Fe,探究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2)总结出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规律(3)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等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教师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K、Ca、Na除外的结论。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的精神,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由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对学习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问题情景的创设,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因为没有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就很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很难形成学习动机。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发现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价和优化,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
   三.新课程化学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
   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应用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重视学习指导,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化学新课程的特定课程性质、三维课程目标、多模块的课程结构和具有现代意识的课程内容,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把指导不同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过程;要依据学习模块的内容特点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逐步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要注意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方面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得到潜移默化,进而领悟化学学习的规律。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丰富多彩,但不管如何,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都应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我们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敢干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学、好学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勇:《课堂,“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国内外教育文摘2003年第7-8期
   [2](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 宇航出版社 2002年3月
   [3] 裴蔚洁:化学讨论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哈尔滨教育出版社 中学化学05年第6期
   [4] 林海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出版社 04年1~2期
   [5] 梅树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出版社 05年1~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