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思考

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思考

日期: 2012-3-23 22:25:49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崔昌华

李海朋 姚天增 罗小云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海南 儋州 571737)
摘 要 针对团队及团队精神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就高校在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以及作者的工作体会,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团队 团队精神 素质教育 团队凝聚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人如果脱离了有效的团队是难以获得成功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学,形成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情况。为此,各高校应该认真探索,通盘考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学海网(www.xuehai.net)
1 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定义
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合作、积极努力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团队凝聚力强、合作程度高、成员贡献意识强,团队工作效率比一般群体高,在团队中人们的心情也比较愉快。“精神”一词指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也可以指表现出来的活力。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关于团队意识和团队有关的一般心理状态,是团队成员对团队以及团队相关事物的一系列的态度的综合,包括对团队的正确认识、对团队的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反应意向等三种心理成分,表现对团队的认同和实际的支持性行动。
2 团队精神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2.1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间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必将进一步加强,不同知识、技能之间更广泛、更深入地交换与合作。团队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素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
2.3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根据专家的研究,在当前社会竞争中,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竞争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具备团队精神的人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因为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具有理解、辨别和感受不同情境的能力,他们在生活中更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处理问题时更善于与人沟通,行动中也更乐于帮助别人。而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很多人从小娇生惯养,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缺少互相帮助及协作精神。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3 高校团队精神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还是个人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整体意识和思维,具有团队精神。然而,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却存在一些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3.1 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偏差
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每个企业都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虽然社会希望学校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生,但是大多数高校缺乏培养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教育者大多重视培养学生个人的专业理论水平,忽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3.2 学生自身素质的不高
近年来的扩招使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总体上升,但是学生素质整体下降,而且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独生子女先天的自私、任性、不关心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在进大学以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学校重视升学率,这种先天不足在大学没有得到很好弥补,进而极大地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
3.3 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需求
目前,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突出政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而且缺乏有效的教育和服务学生的能力,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从而造成教育的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以纯粹的社会主义精神来建构学生的主导价值。对于学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将大部分活动都被纳入集体活动中,导致大学生对集体主义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不利于形成团队强势竞争力的状况。
4 培养团队精神的措施探讨
团队精神能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人们的力量,增加人们的交流,提高人们的素质。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的组织发现团队精神的魅力,大力倡导团队精神。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灌输团队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团队精神应该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因此,就要求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团队精神的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
首先,各高校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现代先进的思想,做到“内求稳定,外求发展”,凝聚一种体现着团队的组织追求、管理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团队精神。其次,通过加强规章制度、组织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使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管理,增进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第三,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来学校进行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分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相关信息,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有利的渠道,结合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4.2 增强团队凝聚力
人们的心理凝聚力是团队精神集中表现的心理要素。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有了强凝聚力的群体,就有了团队。因此要全面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协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融洽相互喜欢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4.3 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才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建立团队与高校其他组织的有效联系,妥善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增进各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增强各职能部门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运用团队的智慧,增进团队思维的敏感度。
4.4 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各自发展空间的宽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要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角色,逐步成为学生热心的朋友,与学生融为一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困难;真正从实际出发,做到与时俱进,把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克服在萌芽阶段;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找出各自优势与不足,引导和激励学生从我做起,使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明白“要做什么”、“怎样去做”,进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5 选好团队的领导
团队的领导是团队的核心。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选用那些组织和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团队领导,加强对团队领导的指导和培养,激励团队领导充分发挥核心的潜能。使团队领导在教师的指导下,造就一个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团队,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教育和管理制度,确保整个团队正常运行,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奋发学习和努力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站在整体上去考虑问题,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4.6 开展好团队的活动
结合学校、学院的实际,富有成效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团队活动,通过团队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开展大型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比如,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团队外出调研、为商家促销、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加强班级建设,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学生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3)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强化团队意识。大学的社团组织较多,一般都有几十个,这些社团大多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 结语
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者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并在现实中落到实处,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转自:科技创业月刊)
参考文献
1 张国才.团队建设建与领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会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3 任小晴.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