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高职教育视阈中的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

试论高职教育视阈中的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

日期: 2012-3-23 22:20:5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马斌

论文摘要: 在高职教育视阈中,高职教师的师德更强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合作;师能更侧重于: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的融通能力、服务能力,基于“经典”的文化传承能力等方面;师智主要体现在求知探究的科学方法、生存的辩证法等方面;师艺更需兼具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特点。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可通过社会实践、理性反思、典型激励加以培育。 
  论文关键词: 高职教育;师德;师能;师智;师艺 
   
  一、 高职教育背景下的几个关键词 
  在高职教育背景下,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的问题,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而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要求。高职教育背景下或者说高职教育视阈中,讨论和探究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属性及其语境。因此,就必须懂得和把握几个关键词。学海网(www.xuehai.net) 
  一是大学功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高职教育具有与高等教育相一致的功能,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如果轻视或忽略其中的任何一项,那么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就是不完整的了。没有人对教育教学心存疑义,却有人对高职教育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承颇有微词,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技能教育,科学研究是加重负担,文化传承是略显多余。显然,究其原因要么是对高职教育的大学功能缺乏认知,要么是对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模糊不清。 
  二是大学元素。大学的元素不乏大楼、大师、大树、大智、大德、大爱、大气、大任等,大师自然是最为宝贵、堪称首要的元素。号称大师者,一定是师之德、能、智与艺的集成。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和蔡元培先生一样,梅先生也是把德行作为五育之首的。他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许多人对于“大师”仅看到学问的一面,而梅先生所讲的“大师”则是指学问道德都好的楷模。他说,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为此,他提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师应以高尚的品行来自然地引导学生。 
  三是大学精神。概略起来说,大学精神可表现为人文关怀、理性追求、自由思想。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但又不只是技能教育,更为重要的还有人文教育、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因为高职教育缔造的不是工具、机器人,而是既懂工作又爱生活、既讲理性又重情义、既有技术又具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关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事。 
  四是高职特色。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教育,因此行业情怀、企业情境、职业情趣、创业情思可谓渗透其骨髓,泵出其血液。开放性(即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合作性(即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实践性(即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服务性(即为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创业服务,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成为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 
  五是高职模式。即高职教育所特有的标准样式,是高职院校的师生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以就业为导向所建立和采取的为直接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社会生活素质及其发展能力的范式,即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及其基于工作和生活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 
  六是高职课堂。高职课堂必须与企业相对接、与岗位相对接、与工作任务相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抓手、以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从发展学生的“实践思维”出发。它有校内课堂,即校内的生产性基地或教学车间,还有校外课堂,包括与企业深度融合而建立的教学车间或岗位、锻炼学生服务和生存能力的社会课堂等;它有以提高生产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课堂,还有以培育社会人和合格公民为核心的人文课堂、锻炼学生身心和发展情商、智商的心智课堂;它有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工作、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还有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及可持续潜力的发展课堂。高职课堂以边讲边练、学做合一为其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问题解决法、实际操作法,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实用技能。而教师课堂的执教能力,不再是能说会道而不精于操作,同时不仅仅体现于技术和工艺层面,更体现在工作的灵感、责任感、成就感、创新意识和人生的价值观、感恩心、协作和谐的态度等层面。 
  七是系域文化。高职教师具有文化引领的责任,创建富有个性的系域特色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部门的重要举措。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同样每个系部也有各自的“精、气、神”。应以团结和谐、包容谦和、仁爱正义、发愤图强、健康高雅为基调,以创新实践为主题,建设系域文化,反对斤斤计较、自由散漫、尔虞我诈的“恶文化”。系域文化建设同样表现在4个层面:第一,精神文化建设。提炼专业系人才培养的“一句话理念”,系训、系歌、系之精神,形成系部所特有的“精、气、神”。第二,制度文化建设。弘扬人本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产学合作、项目教学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其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控体系。第三,物质文化建设。注重开发专业系识别系统,系徽、系标、系旗、文化长廊、形象代言人等。第四,行为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以系风建设为龙头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探索文化熏陶背景下师生员工健康向上的学习、工作、活动等行为方式的形成机制,实施与企业文化对接,使学生主动悦纳企业文化,使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形成“职业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八是学术研究。教学与科研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研究我国传统职教思想,就不知道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等职教先贤;不研究国外职教思想,就不懂得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社区学院、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经验;不研究当代职教理论,就不了解姜大源、徐国庆、马树超、石伟平等大家的思想;不研究当前高职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的实践就可能是盲人骑瞎马。因此,必须研究和把握高职教育的制高点、创新点、着力点,通过新的角度、新的诠释、新的概括、新的演绎、新的追踪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研究、个案研究等,才能在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完成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的重塑与生成。 
  二、 高职教育的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 
  高职教师的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必须与高职教育相匹配。一个人的情操、能力、眼界、胸襟只有在与其职业岗位相匹配的情形下,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才能胜任工作。志同道合讲究的是志趣的匹配,门当户对讲究的是地位的匹配,而适应岗位需要、吻合企业需求追求的则是心智、才能、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匹配。因此,高职教师应对自身在高职教育背景下的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我是谁?我从事着什么?我向哪里去?智者常说有为才有位,其实不仅如此,有为才有威、畏、偎、桅,有所作为才有威望,才感觉伟岸,才使人敬畏,让人可以依偎,自身也才有扬帆远航的桅杆。在高职教育的视阈中,有为体现在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上。 
  1. 师德。人的德行之重要不言而喻。人之所以不是停留在“两足无羽”、“有耳垂”的动物称谓上,就是因为其社会性、德性使然。人初来乍到世间,双拳紧握,企图将权力、金钱、美色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到头来却撒手西去,唯有德性与口碑长留人们心间,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师德,在世风日下的环境里正面临着严峻考验。除了人的一般德性以外,高职教师的师德更强调: 
  第一,爱岗敬业。这个岗与业,不只是校内教学的岗位与职业,还包括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学生谋求的职业岗位及其岗位群。这个爱与敬,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事业心、责任感,把分内的事情做得出色,讲究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严谨治学,把每件事都认真做好:上好每一堂课、填好每一份表格、装订好每一份文件、校对好每一句文稿,更是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发奋进取,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第二,教书育人。有名家说过,千万别让学生的技能超过他的品行。任何情况下,都别忘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为人处世。因此,高职教师不只是教书,更要教会学生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德性品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科学方法、健康心态,使他们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素质,学会和练就在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本领。 
  第三,乐于合作。现代企业的发展,是在合作中讲究竞争的,同样,高职教师的自身发展也离不开合作,封闭、自锁、自私、自利、有损事业建树,所谓文人相轻贻害无穷。而且,高职院校特别强调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评价”。因此,乐于合作不仅是高职教师师德的题中之意,也是师能、师智与师艺不可或缺的要件。高职教师应在服务企业、帮助学生、协调同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本领。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教会学生累积丰沛的人脉,善于合作共事。 
  2. 师能。高职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能力内涵更为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创造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调运筹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外,更侧重于: 
  第一,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工学结合,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便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这就需要高职教师既对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又对职业者的职业成长规律有清醒的把握,善于把真实的工作情境转化为真切的学习情境,并在边讲边练中发挥“能工巧匠”的优势。 
  第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融通能力、服务能力。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又一显著的特征。是否具有与企业融通互动、交流合作的本领,是否具有为企业解决问题、服务企业需要的技能,是评价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 
  第三,基于“产学研用”的科研能力。高职教师应善于在产学结合中发掘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真实项目、课题,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积极实验,提升把握规律、总结经验的科技研发、科技应用水平。 
  第四,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职院校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这根主轴。可以说,这是一条生命线。而这根主轴的轴心则是创新创业。高职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本事,才能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就业与创业指导。 
  第五,基于“幸福指数”的心理调适能力。幸福的实质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愉悦,高职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培育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及其幸福感,更要帮助学生克服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学会从不满足、不惬意、不顺眼、不高兴、不感恩、怨天尤人的畸形心理中解脱出来,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的风帆。 
  第六,基于“经典”的文化传承能力。时下新版读书无用论盛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尤为必要。由于对传统文化、中外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高职教师迫切需要读些经典;为扩大知识面,高职教师应读些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文本;高职教师还应读些高职理论书刊、形势与政策类的书籍。高职教师不仅自身需要“经典”武装,在校园文化及其系域文化建设中贡献力量,更要把“经典”传承给学生。  学海网(www.xuehai.net)  第七,基于“社会生活”的引导能力。社会生活过程是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丰富的,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和生活,必须使其具备社会生活的基本认知及其思维能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人。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包含把劳动者培养成国际的人、社会的人、组织的人所需的文化取向及核心价值。” 
  3. 师智。高职教师的智慧所在。这里所说的智慧,即上述大学元素中的大智,指的是准确而广博的见识。智慧与我们常说的聪明是有区别的,即:前者姓“大”、后者姓“小”;前者姓“高”、后者姓“矬”;前者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后者以灵感、顿悟为前提;前者常为厚道贤达之人所累积和运用,后者常为奸佞圆滑之人所典藏和发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教师所传授的不只是专业技术,还应传授在复杂环境中辨析判断的能力,所谓远见卓识,即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高职教师的智慧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知探究的科学方法。朱熹说过,“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高职教师的见多识广来自于博闻勤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得教学或科研的丰收。 
  第二,生存的辩证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承担着对高职生进行社会生活素质教育的重任,要让他们学会并掌握生存的本领。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了解世态、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明晓事理,悦纳自我、善待他人,积极生活、勇于创造”。高职教师自身更应将治学与做人结合起来,做到知书达理。陆九渊说:“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高职教师在使学生学会生存之理之前,应率先懂得生存的辩证法,学会和谐相处、学会感恩包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将心比心。 
  第三,战略思维与战术运用。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视野,还是一种心智。高职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既登高望远,又立足当前;既懂得战略思维,又不乏战术运用。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公务与私事、原则与人情、名誉与利益、权力与潜规则、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等关系和问题时,要放眼长远,讲究运筹,懂得协调,分清轻重缓急,不醉心于争名夺利,不热衷于拉帮结伙,不屑于虚伪弄权,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前后有序、正反得当。 
  4. 师艺。这里指的是高职教师的才艺和技巧。要求高职教师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但客观地说,高职教师没有一定的才艺和技巧是不行的,最起码算不上金牌高职教师、名师。 
  正气与师德是同根同源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但洋溢正气不等于横冲直撞,也不是得理不饶人。保持浩然正气,同与领导、与同事、与企业职工友好相处并不矛盾,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也可以表达得恰到好处,有理有节,这是人际交往的圆润艺术。才气是师艺的集中表现,也可用“特长”加以诠释,可以是一手好书法、一副好歌喉,也可以是一把好乐器、一身好手艺。这是高职教师除精湛的专业技能外,深受学生欢迎的因素之一。当然,即使有才,表达方式也含有技巧,过度张扬、恃才傲物,就会给人以不识时务之感。朝气、才气也有发挥的艺术水平问题。 
  高职教师的师艺更需兼具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特点。也就是说,丰富才艺和高超技巧更多地表现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和融合中,为产业、行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以及创新创业的实践中。 

  三、 高职教育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培育的方法 
  在高职教育背景下,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的培育,必然具有除一般培养规律和方法以外的其他特点。 
  1. 社会实践法。高职教育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让教师走出纯粹的理论课堂,走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一线。 
  因此,社会实践便成为高职教育中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培育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实践以了解企业发展需求、服务企业技术革新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用”结合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实训、科技研发基地为依托,以建立校企长效双赢合作机制为保障。在实践中教师获得了真实的社会体验,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磨砺意志,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探求方法,在物欲横流的名利场中塑造品格,在真刀实枪的技术服务中杜绝学术不端,社会实践成为最真实、最严酷,也最有效的“实战检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使高职教师了解了基层的甘苦、群众的朴实,也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2. 理性反思法。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品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教育对象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师德、师能、师智与师艺的培育也不例外。没有高职教师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教育的自主性,即自我参与、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反思,那么,有所作为的成长自觉就不是客观存在。没有反思就没有总结,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高职教师不妨从职业素质的内涵入手,逐条自省:我是否具有从事高职教育的理想及其职业荣誉感、责任感?我是否了解和把握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理念?我是否保持了端正的工作态度?我是否主动承担了相关的工作责任?我是否熟练掌握了教书育人的所有技能?我是否严格遵守了校企工作纪律?我是否无愧于职业良心?我是否维护了教师信誉?我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科研作风? 
  3. 典型激励法。教育学家卡奈基就曾开创一门“成功学”,其中一种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方法就是塑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未必高、大、全,身边就有表率,平常孕育感动。我们可以从学校、企业等身边人物的平凡小事中,理性地分析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并加以借鉴,以激励其他人勇于创造和超越。 学海网(www.xuehai.net)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