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

日期: 2012-3-23 22:16:1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林晓红

(湖北省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湖北 荆州 434100 )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职业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我们先分析当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所存在一些弊端:
 1.缺少符合中等职业特色的“对口”教材。学海网(www.xuehai.net)
目前的中等职业教材,大致有四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专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中等职业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2 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中等职业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3 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中等职业专业设置的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4 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中等职业学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5 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职业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6. 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职业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1.中等职业教育定位。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关注人人的教育事业成为可能。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解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既是培养人才层次类型的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素质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人的个性优势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实践型人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践性、职业性,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最好的教育是适应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教育。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础性的原则。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强对外的交流需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重视专业基础学科的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正力图从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2.针对性的原则。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切实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克服传统的单一、封闭模式,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群.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中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3.实践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以理论“够用”为度,理论知识做到少而精,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沦知识。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通过生产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4.实用性的原则。中等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中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技能训练课程更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同时,还应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中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取向
  1.以人为本。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是开发实践型人才资源的基本手段;具有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是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具有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适功能,是劳动就业、转岗的重要途径;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是促进一大类人的个性优势发展的活动。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2.以能力为本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可根据社会对职业的新要求调整课程,将教学课程及内容与能力一一对应,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能力本位取向是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一般包括如下基本要素: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3.以就业为目标。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要求做到:首先,中等职业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某一专业而言的,而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即要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沦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就业服务的。学生在进行1—2年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加以学习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要求,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方向、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设计,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的整合并强化训练,使之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职业教育要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我认为就业目标取向是促进学生从职业人走向社会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人格、自主创业的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五、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又要考虑到专业的针对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其课程应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组成。
  1.基本素质类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英语、计算机、语文、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专业素质类课程。专业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3.岗位技能类课程。岗位技能课程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中职专业的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转贴于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全体教师、家……长、有关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