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两型社会”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两型社会”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日期: 2012-3-23 22:16:5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魏 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省部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机遇,建设特设高职院校,是摆在区域内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要主动在学院建设、人才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课程改革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两型社会”视野下,其改革主要表现为课程建设产业化、课程编制职业群集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大力开设“两型社会”相关课程。
关键词:两型社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特色教育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着力点是加快推进以“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和环境宜居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化。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既是建设“两型社会”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又是“两型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海网(www.xuehai.net)因此,“两型社会”既对高职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又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通知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各方面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改革应主动适应“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有灵活性,既要有普适性又要有针对性,既要有适时性又要有前瞻性。具体主要表现为课程建设产业化、课程编制职业群集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大力开设“两型社会”相关课程。
1 课程建设产业化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必须以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为宗旨,面向产业,以就业为导向,并要求具有前瞻性,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中部沿海,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又处于中国的中心,具有承东取西的功能,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最好地区之一。有关专家认为,武汉城市圈可望成为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重点区域。因此,区域内高职教育要为武汉城市圈培养制造业高新技术人才和服务业人才。专业结构要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利用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减小和淘汰市场竞争力差的专业,利用基础建设契机做强传统专业,积极开办“两型社会”建设急需的专业,并有效地推进产学研合作。
高职课程建设应贴近产业,而不是贴近“学科”,要按照培养对象未来从事职业的需要来进行课程建设。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和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改革课程建设的思路,课程服务于专业,专业服务于岗位能力,而岗位能力服务于就业需求。在课程建设流程上,则首先进行职业分析和岗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从而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确定,再将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对应于各个教学单元。如图所示。
课程建设思路:产业→专业→岗位能力→就业需求。
课程建设流程:产业分析→职业和岗位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确定→对应教学单元。
课程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专门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打破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课程,以减少课程门类,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实训课要摆到突出位置,形成完整体系,做到专业技能门类齐全,重点突出,考核标准科学,切实给予保证。
2 课程编制职业群集化
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对生产者、建设者、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发展,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职业岗位的变动也日益频繁。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产业发展的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来综合考虑专业设置,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编制上要突破狭隘的“能力本位教育”,代之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的综合课程编制,即实现课程编制职业集群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框架。
“能力本位教育”是岗位能力一次到位的单一职业课程模式,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用于技术工人的再培训,后经过加拿大等国的完善和发展,但其培训的性质没有改变。从学习论的角度看,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忽视了人类学习十分重要的心理过程——学习迁移,这必然导致课程编制中削弱必要的基础理论,使学生缺乏就业弹性和适应性,难以适应“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职业群集课程是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的课程模式,它具有能提供学生进入数种相关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优点。
高职院校在课程编制时要适当地安排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技术课四大课程的学时比例,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编制集群化的特点。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满足了职业迁移和技能导向的目标,课程的学时数可适当多些,职业技术课以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为主,本着够用的原则其学时数可适当少些。职业群集化课程突出职业基础课和技能课,有利于学生在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的同时,也能够顺利地实现岗位迁移,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日益增长的对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结构并重的高要求。
3 课程结构模块化
为了满足专业目标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结构要求,在课程编制实现职业群集化的同时,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要实现模块化,使课程既有针对性又有前瞻性,进一步满足“两型社会”与人才的和谐发展。在形式上,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式,要有清晰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并列的体系。在内容上,课程设置要进行必要的整合,避免重复,文化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要体现大平台思想,其他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以模块的形式整合出现。这样既有效地实现了不同阶段学习的有效衔接,又满足了知识经济下不同技能的有效转换。
课程结构模块化要遵循因需设课,模块组合的原则。对各相关课程要按需取精,并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和界面组成少学时、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将各种课程分别编制成深广度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各学校的相关专业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种课程适用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装成专门教学计划。模块课程便于学生在不浪费时间、精力、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同时也便于学生将以往所学知识在不同工种之间的顺畅转移。
同时,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同时,要注意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教学课程的模块化,并不是让学生零碎地、孤立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学习,相反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中必须对各个系统课程模块确定一定的课时比例,指定或非指定辅导教师或课程组以帮助学生达到或满足学习系统性的要求。
4 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是指一种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既可满足“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高适应能力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英、美、德、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概念,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以走到我国前面,不少已经步入和实现“两型社会”。这些国家都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虽然各国学者对关键能力内涵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样的,那就是,关键能力应该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都是各国学者一致强调的能力。可以这样说,只有具备了这些关键能力的人才可能真正适应“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关键能力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三种:整体策略、基础策略、渗透策略。整体策略是指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并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比如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都设置交流、信息技术、计算这三种关键能力单元,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需修习并达到规定的标准。还可开设“课题研究”科目作为必修课。“课题研究”课的教学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基础策略指的是注重拓宽职业教育课程,在起始年级侧重学习普通文化课和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模块课程;第二、第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的模块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便属于基础策略。渗透策略则指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把学生的学习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使学生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适应新的角色,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并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5 开设两型社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对接,必须硬件和软件建设双管齐下。从软件建设方面来讲,就是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学生,用主流舆论来熏陶学生,注重学生“知行统一”及“品质内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以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和能力取向之后,正向素质取向发展。“职业忠诚与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结合作与职业道德、节约资源与和谐友好”等职业规范、态度以及作为其内涵的价值观,将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但职业价值观不能凭空产生,需通过教育载体,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要发掘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发掘荆楚文化、孝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适应。高职院校要注重开发以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开发以“两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让中华传统文化与职业价值观、让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和实践进教材、进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还应着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并起到示范作用。在课程方面,可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环境保护的内容,也可在各课程中渗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理念。高职院校更应建设节约型校园,如构建能源管理与监控体系、加强设备节约管理、开展低成本节能改造、推广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还可发挥某些相关学科优势推进科技节能等等。为此,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好……节能、低碳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校园建设节能原则,充分发挥低碳示范工程引导作用,强化节能技术保障能力,创造“资源”与“环境”的“软课程”环境,力求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叶林.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新华文摘,2009(14)
2 赵凌云.充分认识两型社会综改区的战略担当与全局使命[J].新华文摘,2008(10)
3 张栖铭,张晋安.“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8(11)
4 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5 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2006(4)
6 张盛仁,田寿永.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J].理论月刊,2008(7)
7 吕全国.关于建设“两型高职院校”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4)
8 祝士明.澳大利亚职教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9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 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技术职业教育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