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日期: 2022/3/19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沙印,周春烨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江阴214405)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两大主阵地,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构建同向同行机制,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普遍问题是重专业建设,轻思政教育,两类课程缺乏合力,未能形成有效协同机制。本文探讨了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融合、指向一致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B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由于实践技能导向大部分是在教室和实验实训实施,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强化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两种课程同向同行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必要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2014年开始,上海高校试点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在2017年6月向全国推广上海经验,实现课程思政的全国辐射[1],自此,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但是上海经验中,普通院校的样本比较多,高职院校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案例更是比较少。现阶段的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相对标准化的制度机制。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和思政课各自独立、各司其职,专业课对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较为重视,而思政课设计与考核方案并没有具体规定,缺乏科学、可操作性的制度机制和管理办法。
   其次,顶层指导有效性不足。要实现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除了各科教师的不断探索与磨合,更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宏观方面,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科课程标准、落实措施以及职称晋升等奖惩制度等角度进行顶层规划[2]。微观方面,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学校所在区域产业发布和学校学科特点,将专业课和思政课置于立德树人总目标下,有针对性地规划各门课程的育人分目标,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理清各自的介入时机、场景和强度,最终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
   再次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不强且相关技能缺失。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大部分缺乏主动育人意识与能力。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身职责就是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技能,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兴趣,认为思政内容的传授是增加教师的负担,不懂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
   二、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德育”首位原则。由教务部门牵头抓总,其他各相关部门协同,教学系部落实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立德才能树人,将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组成专项工作小组,研讨协调育人具体细则,推进运行机制,制定工作小组联动工作的管理制度,实现协同育人可以照章办事。统一培训与教育各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对专业课教师渗透思政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加以强化,统一课程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试点课程思政效果在课程成绩中的科学评价,保障思政课程实施效果通过测评、反馈、改进的流程进行不断完善。
   其次要坚持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与当地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3]。在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要充分注重本土案例的搜集,让思政元素饱含鲜活的地方文化韵味和区域产业特点[4]。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这些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催人奋进的科技创新、底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自我实现的责任担当,不但让在校学子了解、熟悉和爱上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也更加爱国爱校爱家爱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三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课程思政建设不宜运动式推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试点建设对象适宜选取学校特色学科和专业中的重点课程,前期试点可以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里面选择。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受众面广,适合同期分班实践后进行对比分析和完善定型,这样就解决了试点数量和范围的问题。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很容易通过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和现在国家富强、科技发展的现状进行对比,引起学生奋发图强的共情和共鸣。这种课程思政的选课方式,在实践阶段能很好地兼顾试点的量和质,既可以保证前期建设效果,也可以为后期推广积累实践基础。
   三、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高职既存育人手段向课程思政的有效转化机制
   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有多种育人措施经过长时间多方实践证明有效。以导师制为例,导师以工作室和社团为平台,从学习、生活到最后的就业,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和指导中,导师表现出的勤奋敬业和积极进取,学生看在眼里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正面影响。只要教师以身为范,后续提升学生技能,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都是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事。除了校内教学班班主任和专业导师,有些学校还为企业合作班配备了企业班主任,在大三顶岗实习阶段为学生配备了企业导师。企业班主任和企业导师都由企业人员担任,企业班主任负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技能的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班级企业文化的熏陶,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做好前期准备。企业导师是学生在加入企业后,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在生活和工作上进行引导和培训。导师制下,学生有机会参与导师工作室的企业实际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的相关部分。在完成一个个任务,攻克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积累自信,这种自信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此外,从积极情绪扩展以及建设理论角度来说,积极情绪能够扩展到智力资源和人际资源等不同资源,最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导师制,把本来以整班建制为单位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导师班为单位的小班化教育单元。导师的教学行为、科研活动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将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导师制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浸润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和勇于直面挑战的品格,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导师制,积极教育、三全育人和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等也是近年来高职教育中常见的的育人措施。这些育人举措实践效果良好,而且在立德树人内涵方面与课程思政高度契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考虑这些既存措施的延续性。建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融合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去,只需要在具体实施时做细微调整,这些既存的育人措施将会成为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渠道和有力手段。
  
   (二)建立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
   教师是各类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为了构建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贯彻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需要增强教师的内驱动力。因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精神激励等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需要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理念激发与培养出来,引导专业课教师认同协同育人观念,并进行课程思政的专项培训与指导,不但让任课教师想做,还要让他们在方式方法上达到能做的层次。通过省市各级课程思政建设培训,让教师接触最前沿的课程思政的理念、策略和具体方法。然后在校内由参加过专项培训、进行过课程思政实践的老师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较大范围的培训和推广。试点建设对象选择学院特色学科和专业中的两类课程。一类是技术基础课,这类课程强调国家标准和法典意识,训练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制造业工匠精神的思政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另外,由于受众面广,适合同期分班实践后进行对比分析和完善定型。另外一类是专业核心课,由于课程的专业性,适合融入科技创新、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不仅让在校学子了解、熟悉和爱上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也更加爱国爱校爱家爱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再次,奖励和激励的相关制度也需要同步加以建立健全,对专业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活动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方式提高教师开展渗透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通过科研活动的经费激励和项目激励等举措促使教师愿意主动渗透思政教育。
   (三)建立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
   学校教学行政部门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组建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联合工作小组,研讨思政育人的实际工作内容,制定工作小组联动工作制度[5],首先让各门课程协同育人在流程上按章操作得以实现。然后在能够突出本校学科特点的专业群中选择课程作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例如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由于受众面广,适合同期分班实践后进行对比分析和完善定型。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国家标准和法典意识,训练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这和制造业工匠精神的思政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再如专业核心课,很容易从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引导到近代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导致挨打的屈辱历史,从而引起学生奋发图强的共情和共鸣。这样,试点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解决了试点数量和范围的问题,而专业核心课程解决了教学改革质量的问题,在课程思政的实践阶段就很好地兼顾了试点的量和质,保证了前期建设效果,也为后期推广积累了实践基础。
   联合工作小组还需要从上往下进行规划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中哪些部分需要体现思政教育,在哪种场景下以什么方式进行体现,需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都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设计。首次教学实施也就是带班试讲时,工作小组需要全程听课,把握实施时的细节传到是否到位,教育力度是否适当等,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教学终端进行修改,逐步完善试点课程的全部教学实施文件。
   (四)建立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制定考核机制。细化和量化行政管理、二级系部和任课教师各自承担责任与义务,制定具体的督查考核标准。按照先框架后细节的原则,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实时调整,动态诊改,直至相对完善。在一门试点课程从头到尾实施完成后,这个经过检验的考核标准就逐渐可以推广到更多课程和专业。其次要重视考核过程。按照教学实施的实际进展,分项目分单元进行过程考核,适当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同时不忽视最终的效果考核。效果考核可以检验整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达成度,将过程考核和效果考核相结合可以比较科学地评估试点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效果。最后要重视反馈和诊改。考核服务于诊改,定期反馈考核结果,指导教学环节及时改进,以减少与目标达成度之间的差距。增强相关部门与教师执行制度方面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最后,在一门试点课程经过几轮的教学实施,具有较高的思政教育达成度的时候,可以进行典型课程的试点报告会,进行宣传和更大范围的推广。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长期目标。课程思政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不光要有效果良好的局部试点,更要重视全学科、全课程的推广。以课程思政长抓不懈,久久为功为目标,从学校甚至更上层的制度设计、教学部门的实施细则和行政部门的考核诊改制度等各个环节的有序推进,来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3-46.
   [2]李婵娟.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04):49-50.
   [3]庞雪平.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7):57-58.
   [4]冯培.构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20(09):22-26.
   [5]赵秀艳.立德树人引领下的高等继续教育学生专业课教学策略思考[J].经济师,2021(03):205-206.
  
   Exploration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Same-direction Advance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A Yin ZHOU Chun-ye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Wuxi 214405,China
  
   作者简介:
   沙印(1980—),女,学士,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周春烨(1981—),男,研究生,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
   基金来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积极教育视域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途径研究(B-b/2020/03/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