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对红歌的内涵特征以及红歌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思考,并对红歌如何融入思政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红歌 融入 思政课教学 思考
一、红歌的内涵及特征
红歌并非音乐术语,迄今没有严格定义。一般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创作的,以革命年代歌曲为核心、为开端,延续至今,以抒发爱国情感为主,其内容扩展到一切积极向上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的歌曲。它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都有反映当时特殊历史背景的红歌。它具有广泛性。它植根于民间百姓,歌词质朴,节奏感强,其创作、加工、流传都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产生的,具有高度的传唱读。它体现了一定理论性。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在歌词中有所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二、红歌融入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需要。近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固本铸魂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三个自信”的重要平台。传统讲授型单向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单纯的理论性语言在感染力方面存在天然的欠缺。讨论互动方面的教学模式,既要求教师要有大量课前准备的时间付出,以及需要维持学生课前持久的自主探究动力。而所谓的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潮流”的模式也只在为数不多的公开课中出现。如何在现有教学模式前提下,以“红歌融入课堂的做法和思考”作为突破口,为常态的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流,努力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实效性进行探索,正是笔者在实践中的追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音乐将人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歌词和旋律当中,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和精神世界。它的感染力在听和唱的时候远远大于直白的语言和朴实的真理。借助红歌,发掘其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各种途径融入课堂,创新教学,寓教于乐,对于当代大学生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寄托红色信仰,培育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发挥红歌特殊功能价值的需要。红歌天然地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它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一是红歌负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作为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应用诚实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艺术形式,为当代大学生在艺术氛围下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提供了重要途径,使他们感受到了各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激情、光荣和梦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等,可以说是“满满的正能量”,和一些内容空洞甚至不健康,缺少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相比,更加有利于培育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政治方向和文化方位。二是红歌能营造出优美的情境,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政素质。红歌歌词纯朴、旋律动听、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深情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欣赏这些作品,能让人很快进入“美”的境界,从中感知、感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们受到熏陶和教育,激励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3.大学生思政教育喜闻乐见的需要。一是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歌唱基础。歌从来都是和年轻相关。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可以说,他们都是在歌声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二是大学生有着较高的审美意识。他们有着相对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对表现主旋律的歌曲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他们是有兴趣也有能力接受这种以红歌为载体的思政教育。三是大学生自我成才的内驱激情和红歌本身内在精神具有某种意义上的重合性。红歌既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激情追忆,弘扬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思政课上融入红歌,可以为大学生燃烧追求梦想的激情提供了一个精神平台。
三、红歌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红歌融入不是把思政课变成了“满堂红”的红歌会和音乐课。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必须在保证不弱化思政理论教学和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科目不同、课程内容不同而灵活采取不同的融入策略和方式。只要做个有心人,并善于发动学生的力量,让思政课因红歌而精彩其实一点也不难。
1.功夫在课前——整合资源,精心策划。首先,要有意识收集与整合红歌。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可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可充分利用网络,大量收集歌词、曲谱、音频、视频和历史背景。北京服装职业学院马昌海教授为了上好思政课,经常为了搜集红歌而忙到凌晨两三点钟。他把收集到的1000多首歌,分为“学堂乐歌”、“近代军歌”、“五四歌曲”、“抗战歌曲”、“毛泽东语录歌”等14个专题,仅撰写的歌曲讲稿就有数十万字。这种执着热情值得我们学习。其次,要明确融入定位。红歌可以作为“开场的导入曲、上课的背景乐、课中的调味品、课间的提神剂、课程的串珠线”等,也可直接作为一个教辅案例材料。总之就是要以教学目的和以学生需求为轴心,调制出红歌融入课堂的“鸡尾酒”。最后,要确定教学设计,即融什么、怎么融。一般来说,创作时间和歌词内容是判断一首歌曲是否合适的主要依据。譬如在《概论》第一章讲到“执政党的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内容时,可以选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讲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时,可以选取《东方红》;在第三章讲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可以选取《社会主义好》;在第八章讲到中国特色社主义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时,可以选取《翻身农奴把歌唱》等等[2]。对于怎么融入,从主体与方式的不同组合来说,形式多种多样。譬如教师演唱、领唱、学生独唱、合唱、伴奏;或者教师播放、学生展示;或者师生同唱;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寻找课本中蕴含的红歌”活动,即课本上哪些地方、哪些内容,可以用哪首红歌来体现。由学生登台以ppt或自制音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开展课堂展示分享活动,把史实、理论和红歌相结合等。
2.功力在课中——能唱会说,演导得当。一是能唱能演。红歌是一种文化传承,是对信仰的呼唤和对民族忧患的提醒。思政课教师把红歌学好唱好,应是一种自觉。尽管教无定法,不强求一律,尽管有的教师五音不全,但尝试用朴质的歌声,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这种真情实感也一定会打动人心。如果确实嗓音欠佳,怕引起反作用,则可以采取播放音乐,配以讲解的方式。如果有一定音乐功底和嗓音条件,那么大胆尝试红歌融入,亲自演唱,一定会使课堂教学魅力、教师自身魅力大大增添,课堂氛围的热烈不在话下,更主要的是会影响到学生,使得红歌以及蕴含在红歌中的历史事件、理论观点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二是会说会导。说,即能把红歌的背景、蕴含的义蕴、相关的历史、理论观点、思想内涵很好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阐述、讲解、介绍、分析、演说。导,即引导和点评。譬如,引导学生分组筹备,选择自己喜欢的红歌、制作PPT、研究红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选取演唱方式;引导学生做好演唱红歌的时间、上台顺序;引导学生上台自主演示PPT,分享红歌意义,或发挥小组的创意进行演唱等等。要对各种融入活动进行适当的点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要平衡课堂活动,要控制融入的时间。
3.功效在课后——拓展实践,共享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切合学生实际的红歌融入实践活动。譬如,发动学生提前阅读下一章节的相关专题,让学生主动去搜索相关红歌。创建思政课QQ群聊或微信群聊,使之成为师生红歌资源分享的一个网络信息平台。或指导开展“一首红歌一个史实”、“一首红歌一个观点”等讲演展示活动,创建课堂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在课堂展示,使得网络与线下、课堂与课后紧密相连,使红色经典与思想理论齐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政教育时空架构,全方位“立体式”地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新.唱红歌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从.2014.6
[2]姬慧萍.红歌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应用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