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专题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专题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日期: 2010-3-12 8:57:23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一、“两课”的地位与作用
   2004年8月26日, 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要求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优势, 让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做到“三结合”,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明显改善。
   “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思政课”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的课程体系。“思政课”是内容相互关联的整体, 只有实现每一门课的教学目标, 提高每一门课的实效性, 才能提高“思政课”整体的教学实效。
   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这门课, 一直是教师们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之中, 由于其特性, 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经过调查发现, 尽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等很不满意, 但是对教师的授课态度还是非常满意的。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教学的方式需要改革, 教学的效果垂待提高。
   二、专题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可行性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对课程还是感兴趣的。分析同学们感兴趣的原因, 包括以下几个类别其一, 对邓小平的生平很感兴趣。这类学生一般喜欢历史人物, 特别祟拜英雄人物的事迹, 希望通过这门课了解邓小平的成长经历, 尤其对邓小平的“三起三落”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非常感兴趣。其二, 关心时事政治。有些学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 因此对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间题显得比较关心。这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也比较善于思考。第三类学生可能自身对这门课程本身就不感兴趣, 但是为了考试,还是走进课堂, 并且认真听教师讲授。不管学生属于哪一类原因进人课堂, 教师的课堂讲授、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 为了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能真正地被学生们接受,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留住学生。要使学生保持对课程的兴趣, 专题教学或许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专题教学, 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根据课程的内容, 就某一主题深人展开, 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学生关心的专题,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讲授, 从而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当然, 在专题教学中, 由于专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 而且富有深度, 因此对待不同的专业学生, 选择合适的专题很有必要。即使同一专题, 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 讲述的重点、深度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专题教学的核心就是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在专题学习的同时, 全面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专题教学的主要内容安排
   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涉及内容比较广泛, 因此采用专题教学, 专题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过程中, 设定以下专题, 期望与同行探讨。
   1.毛泽东、邓小平与江泽民性格与思维特征比较与中国现代化
   本专题为4学时, 针对全校学生讲授。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与邓小平成长经历的分析, 比较两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差异以及导致的其不同的思维特征。分析他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 从而让学生掌握在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如何做到公正、客观和全面。同时讲述江泽民同志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作用, 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依据。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新发展
   本专题为2学时, 可以面向全校学生讲授。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的历史根源毛泽东将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思想路线的过程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与发展江泽民同志对思想路线的新发展等。本专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包括“文革”时期我党指导路线的错误以及“四人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危害,通过对“文革”历史的认识, 分析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的意义。通过对“两个凡是”的批判, 加深学生对实事求是的理解。
   3.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个学时, 可以面向全校学生。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身边的面临的许多违背实事求是的现象从利益根源、体制原因、文化根源以及认识根源的角度, 分析产生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因, 并分别就这些根源制定相应对策。要求同学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掌握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 并期望学生能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 作一个有诚信的社会公民。
   4.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小康社会”的分析, 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小康”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掌握“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通过我们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说明本世纪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了解。
   5.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分析
   2学时, 主要面对全校学生。从东北发展的历程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分析改革开放后东北发展缓慢的原因, 着重分析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企业的社会性或政策性负担导致的亏损与经营不善导致的亏损的不同, 企业的自身能力建设等。同时指出, 东北的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同点。本专题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我国发展战略的认识。
   6.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
   2学时, 面对全校学生。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等。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应该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通过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诸如环境、环保、社会间题等不协调的现象, 加深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7.“三农问题”分析
   2学时,面向全校学生。主要内容包括“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增加农民收人等。本专题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 通过学生对“三农向题”的讨论, 引导学生对“三农向题”的关注, 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意识, 比如对弱势群体的歧视、艾滋病等问题。从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出发,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8.社会保障制度与中国现代化
   2学时, 主要面向全校学生。从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出发, 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指出社会保障的必要性。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 特别是农民的利益。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程, 从而要求学生关注和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增强学生的社会贵任感。
   9.宪法的修改与政治文明建设
   2学时,面向全校学生。主要包括分析建国以来的四部宪法的内容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口仁二宪法的四次修改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意义与问题等。要求学生在我国宪法修改的历程中, 掌握宪政的意义,了解依法治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法治意识,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10.传统文化对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2学时, 主要面向全校学生。从文化建设的意义出发,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同现代化的关系, 着重讲解传统文化对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正确分析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先进文化的关联, 树立文化现代化观念, 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 弘扬中华的民族精神。
   11.台湾问题分析
   2一4学时, 面向全校学生。主要内容包括台湾的历史以及台湾向题的由来当前台湾的现状“一国两制”原则“九二共识”与实现祖国统一等问题。由于台湾问题涉及范围很广, 两岸关系扑朔迷离, 所以本专题可以选用一些具体的时事问题分析, 从而让学生掌握我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主要立场。今年笔者就“台湾总统”选举和“公投” 问题进行展开拼述台湾问题,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12.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2一4学时, 面向全校学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 主要的一些外交关系, 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国一东盟关系。着重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让学生了解“大国外交”的一些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对国际外交事件有正确观念,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13.反腐败与党的建设
   2学时, 可以面向全校。从腐败现象出发, 分析腐败所产生的原因, 论述反腐败的意义。结合十七大报告, 认识反腐败是党的一项政治斗争, 要求学生了解我党对反腐败的决心, 让学生对当前的腐败现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1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学时, 面向全校学生。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主要让学生理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 政权的性质从革命性向服务性转变。真正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执政为民的思想。
   四、专题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在专题教学中, 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专题内容与教材
   专题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 同时, 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专题的特性, 完全采用专题讲述的方式不能全面掌握这门课程。因此, 一般选择十个左右专题, 估计占总学时印一左右, 对专题未涉及的内容, 也需要认真讲解, 如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三个代表” 的主要内涵分析、社会主义发展任务等。
   2.专题的选择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讲解不同的专题。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 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题是不适合理工科学生的, 而一些知识性较强的专题对文科学生来说, 也过于简单。因此, 专题的合理选择显得很关键。
   3.专题内容
   从前面专题内容安排的论述上, 可以看出, 笔者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选用不同专题。同传题中, 讲述内容也不同, 对文科学生偏重理论, 对理工科学生, 则偏重基础知识。不同专题在不同时期,材料的选用也不同, 但基本内容是甲致的。另外, 对专题内容的扩展上, 注意结合教材和联系实际, 尽量在专题的授课过程中, 覆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其他内容, 力求做到“点面结合”。
   五、结论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专题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的方式。“思政课”能不能“三进”, 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广泛接触社会和学生, 了解和研究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只有这样, 教学才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两课”的教学也不会陷人目前的受冷落的状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