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景园入口的心理环境
试论景园入口的心理环境
山东省博物馆陈列部张红雷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景园入口处的心理与行为因素,探讨突出环境意象的相关因素和适
度刺激原则,提出景园入口设计应当人性化。
关键词:景园入口 环境心理学环境意象入口场所设计人性化
一
引论
景园入口是景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入口是沟通建筑内部与外部的桥梁,它借助一系列建筑构成元素与绿色植物、水体甚至大气的相互配合,采用各种景观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引导交通流线、彰显景园个性的场所,与景园内部保持着有机联系。有人说:入口“在景观环境中相当于人的脸面”,人们游览并从正面认识一个景园,往往从对入口场所的体验和理解开始,入口的特定形象常常是整个景园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第一印象。此外,入口既是游园路线的起点,也是游园路线的终点,是离开景园的通道。入口同时也是出口。人们一般从入口的反面去认识出口。出口的特定形象是全部景园内容的总结,引起人们对游园过程的回味最终形成了对所有景观的一个完整印象。可见,同一场所,人们的使用方式不同,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也会不同。体会和理解景观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心理状态的影响,特定的心理情绪往往左右着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进而使思想意识带有特定的主观色彩。可以说,环境艺术就是一种“情境”艺术。所谓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都是以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发生密切联系为条件的。特定的“情境”对心理活动造成了微妙的影响,人的行为也因此而发生变化。行为方式的不同,对环境的理解就会不同。比如“走马观花”与“闲庭信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景观,心理感受却会大相径庭。前者眼中的花是红红绿绿的模糊一片,单调而乏味;后者眼中的花却是争奇斗妍,异彩纷呈。在景园建筑中,正是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才使游人在心理上产生特定的景观形象。景园入口的结构特征往往会对游人的行为产生积极或
消极影响,从而造成不同的心理印象,以至于对整个景园作出不同的总体评价。因此,在景园入口设计中,有必要从环境一行为互动关系的角度,用环境心理学的科学观点对景园入口这一特定场所内的行为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发现一些有助于环境设计的客观规律。
二、环境心理学基本知识概述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这一名称是美国的研究者布隆斯维克(E.Brunswik)于1934年最先提出的,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迟至2O世纪60年代末才首先在北美兴起。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从概念来说,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但事实上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由于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性,环境心理学只有从整体上对二者的互动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表现加以研究,从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采用折中的方法在多种学科中汲取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研究课题中灵活运用,才能获得切实可信的研究成果。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其基本理论来源于普通心理学与建筑环境规划设计这两大领域,其基本术语和基本研究方法也多数来自于上述领域。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对环境的认识开始于对环境信息的知觉判断,进而形成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环境意象,并通过对环境刺激物的反复识读,使自己的行为习性在特定的场所意识的制约中不断作出适应性调整,最终形成在特定的环境心理模式影响下的环境行为。
因此,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环境知觉、环境意象、行为习性、场所意识等这些基本概念基础之上的。而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般多采用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和相关研究,其具体的研究技术一般侧重在问卷、访问、量表及观察等方式上,而其研究目的主要集中在诊断和预测性评价方面
9 环境心理学深化_r人们对环境与行为关系的认识:人与环境处在一个互动共生的生态系统之中,人在塑造环境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环境的有力制约;环境通过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活动,从而使行为相应作出适应性凋整,最终使人具备了新的品质。环境心理学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并使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设计对象,把握设计方法,有助于使环境艺术设计建立在一个更打Ⅱ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景园入口的心理环境分析
入口是划分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景园入口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入口,它既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义无法脱离园内景观而孤立存在;恰恰相反,只有被人口所裁剪和修饰.园内的景致才能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入口因而又多了一层美学价值。环境心理学认为,对环境的审美,依赖于健全的环境知觉机制。景园入口所表现m的诸多环境刺激因素,只有被顺利地感知到,并形成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环境意象才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为审美对象。入口的环境特征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审美机制就会相应地作出美或丑的判断。因此.认清在特定场所里环境一行为互动关系中的心理变化,尊重环境中的生理、心理需要是景园人口的艺术设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清晰的入口环境意象
生存的本能使人们按照自身需要来认识环境、改造环境,
同时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在这一符合生态规律的
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环境知觉有助于甄别各种环境信息,作出功
能性判断,从而促发应变行为。处在环境与行为之间的所谓环
境心理活动必须以这种环境知觉为基础。
当景园人口作为一种环境被感知到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
的形式被人们所认识。“环境意象”是指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
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凯文·林奇(K.Lynch)在《城市意象》
一书中把它称作“认知地 ”。
提出“环境意象”(或“认知地图”)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强
凋环境特征的易识别性。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环境意
象并非客观环境的精确复制.而是记忆;~n-r后的事物,带有浓
厚的人格化倾向。不同的人对环境中的路径、标志、节点、区
域、边界等环境要素以及各种反映在环境当中的社会文化信
息.基于不同的生理特点与文化背景以及个人习惯和实际需要
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重视和兴趣.这会使得环境意象的内容呈
现出复杂的模糊性与巨大的差异性。尽管如此,环境意象总是
按照易于识别的实际需要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并带有一定的持
久性和稳定性。哪怕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意象也不会轻
易改变。
面对一个陌生环境无法解释,人的心底就会产生难以名状
1O
的恐惧和焦虑,而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环境意象有利于对环境
进行迅速而充分地认识,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这
是健康的生存条件的基本内容之一。同时,结构清晰、层次分
明的环境意象,使人们根据已知的环境结构去探索不熟悉的环
境目标,逐步扩大认知区域,这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
规律。
因此,景园入口是否具有明确的结构层次直接关系到其环
境意象是否清晰,进而对识别是否有利。意象模糊的入口,增
加了寻址的难度,时间一长就会失去审美兴趣。怎样才能避免
入口意象的模糊性问题呢?这需要从路径、标志、节点、区域、
边界等五个方面来探讨。
先说路径。景园人口必须建立在路径之上才能沟通内外
空间和人流。通往入口的路径应该特征明确,或曲或直,或平
或崎,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即使是迂回的通幽小径也
必须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向人们暗示前方洞天别具。如果入
口附近的路径错综无序,使人感到难于下手,一头雾水,则不仅
无助于入口意象的建立,还会产生对入口的整体印象的负面评
价。可以说.路径是整个意象的框架。
标志是一种特征显著、易于发现的定向参照物,环境知觉
对标志十分敏感,入口应该借助自身醒目的外形从周围环境中
突显出来,成为视觉中心和焦点。如果景园结构呈几何形态,
其入口往往也是一个有限区域内的标志,与园内景观形成呼
应。在一个缺少核心景观的园区里,标志化的人口易于成为统
领全局的制高点,使其环境意象的确定性得到加强。
入口是人流汇集的焦点地带,是交通枢纽,如同四肢上的
关节。人们所接受的环境信息若发生重大变化一般也是从入
口开始。尽管饶有兴味的红杏出墙并不鲜见,但园内景致通过
人口可以集中泄漏出来,甚至借助人口的“过滤”、“提纯”方能
别有韵味。出墙的红杏仅仅是个提示。中国古典园林中常采
用的“框景”手法使人口展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因此,人口也
是环境信息流通过程中的节点,是人们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如
果入口不能疏导人流,造成阻塞;如果入口不能吸引视线,引导
视线,反而阻断视线,则不仅难于建立入口环境意象,甚而产生
心理焦虑和失望,离审美境界越来越远。
不论内侧、外侧还是入口自身,都应该具备共同特征,以便
加强记忆。物以类聚,是人们观察事物的基本习惯。格式塔知
觉理论认为,人是按照群化原则来归纳不同事物的共性的。共
同特征越多,越明显,个性就越强烈,因而有助于人口的各组成
部分在意识中归类、整合,形成人口的区域概念。一个整体同
一的区域易于引起注意,建立明确的意象。在某些新建的仿古
园林人口处,经常出现“内外有别”的现象。里面古色古香,外
面包金镶银,铁艺护栏,这种不伦不类好象长着两张皮,是媚俗
思想在作怪..表里如一并不等于雷同与重复,手法多样并不妨
碍风格的明确。人口的区域化使人口意象更单纯,便于识记。
清晰的边界强化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彼此区
分。划分人口区域的边界必须有明确的提示性,不论是树篱、
台阶,还是铺地、水体,都应与周边环境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增
加环境刺激的强度,吸引注意,显示区域特征,从而增强人口意
象的秩序性。
路径、标志、节点、区域和边界是构成环境意象的五大要
素,只要它们能传达出较为清楚的形式和意义,景园入口在心
理上的形象就变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并易于识别。人们因此
才会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开始审美体验。
(二)、入口场所中的心理与行为
景园入口的功能不同,其外在形式就会不同。与之对应,
在人口环境中的行为模式也会不同。场所理论认为,行为模式
是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而自发形成的。人口环境与人的行为
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人口场所,它是带有心理色彩的人口环
境。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模式与场所意识密切相关。在
具备特定物质属性的环境里,人的行为特性会相应地表现为某
种固定的模式,虽然使用环境的人不断更换,但行为模式相对
保持不变。这种支持某种行为模式的环境,就称为“场所”。环
境正是借助场所的功能形式来对人的具体行为施加影响;同
时,人通过在心理上对场所的认同又会反作用于环境本身,使
环境更能体现行为模式的固定要求。场所并非仅有物质属性,
只有环境中包容了人的行为,场所才会有生命力。可以说,场
所是环境与行为互动共生的产物。
在入口这一特定区域里,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伴随着对入口
场所的认识而发生的。如前所述,场所具有生命性,人口场所
要充分尊重人的需要,为不同的人的不同行为提供多种选择。
入VI场所的环境刺激因素使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做出不同的心
理判断,采取不同的行为措施。因此人口场所应为使用者提供
适度的环境刺激,维持心理的平衡。
衡量适度刺激的标准首先是能否形成清晰的环境意象,用
环境的可控性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能否以环境的多义
性和神秘性激发探索的兴趣,进而引人人胜;第三,能否保持合
理的人员密度,使个人空间不受侵犯;第四,能否满足行为习性
的正常发挥。前文已对第一项标准做了论述,下面针对后三项
展开讨论。
l、激发兴趣
为了保持意象清晰、易识,景园人口的细节不宜太杂,但单
调就会索然无味,因此置适度丰富的细节于简洁明快的宏观结
构之中,才能使人El环境信息的多样性与秩序性有机结合,保
持认知心理活动的稳定。此外,有意识地制造视觉阻隔,引起
悬念;又留有安全通行的余地,鼓励探索,则会使入口好象一个
具有魔力的宝瓶El,使人激起巨大的好奇一il,,并产生丰富的美
好联想,为满足强烈的期待而乐于付出努力;结果却又出乎意
料,令人惊讶但不惊惧,精彩程度超出想象。对园内的景观隔
而不围,“犹抱琵琶半遮面”,人口因而显得神秘但不恐怖,寻幽
览胜才会饶有兴味。这种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对比手法倍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推崇,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胀缩有
序、自我平衡,尊重生命节奏的核心思想。在苏州留园里(图
①),为突出中间景区,人口则曲折而狭长,并且院落交错,用复
杂的空间制造心理压抑;又借助适当的“漏景”、“泄景”引发联
想,产生探索动机;经过一番迂回绕行,胃口已被高高吊起,这
时人口通廊戛然而止,一泓碧水尽现眼前,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正由于入口空间对中间景区的反衬,才使整个游园历程引人人
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令人心驰神往,甚至屡游不厌的秘密所
在。
图 ①
留园人口的曲折有致,若从环境心理学分析,则不仅仅是
出于审美的需要,更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使然,中国古典园林大
都属于私家宅院的一部分(即使皇家园林也是皇帝独自占有,
不会与他人分享),其入口必然受私宅建筑的习惯所影响。园
主都是中国传统文人,一贯抱有出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的思想,所谓“外儒内释(道)”。因此他们对私宅的要求往往
以“宁静致远”、“出世无为”为宗旨。正如陶渊明所言“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谓“出世”并
非离于世、绝于世,实则隔于世、高于世也。因此,古典园林的
内部讲究仁山智水、静动结合,而人口则要阻车止步,层层设
障,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也只有这样,园主才能气定神闲
的陶醉在一个自由的心灵世界之中。其实,这反映了园主对住
宅私密性的迫切需求,也是特定文化心理在环境中的表现。国
外有研究认为,不同文化对私密性的理解不同,其住宅结构就
大不相同,对入E1的处理各具特色(图②)。人El有划分领域的
l1
作用,当外人涉足入口时,主人预感自己的领域可能会被侵犯,
为保护私密性而焦虑地注意入口处的动静,除非警报自动解
除 穆斯林住宅以高墙围合,其入El狭窄,院内宽敞,引起焦虑
的区域就在远离住宅的高墙下的入口处;英美住宅以低篱围
合,视野通畅,人El的领域性较弱,焦虑区域离住宅也较近。
英重住宅 北羹住宅
t膏 开散平面
‘寰“ 奠 半公共犊壤
公共街道——公共疆壤
圈②
2、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围绕个人而存在的有限空间”, 与人际距离
密切有关,本质上并非个人的一个固定空间,而是在人际关系
巾为保持相对独立性而被共同认可(或者默认)的一个可以随
性质不同的人际交往活动而胀缩的空间范围。如果在某一环
境中,只有一个人在场,个人空间就没有任何意义。个人空间
的存在,有助于空间资源的均匀分类与配置,保证了身体与人
格的完整。
入口场所是一个公共空间,入口行为大都属于一种公开行
为,因此需要有适于公共交往的人际距离保护个人空间,这就
要适当放宽人口』 度.便于疏导人流,降低人员密度。假若入
口管理不善,因摊贩占道.检票缓慢,使得人流拥堵,挤压了个
人空间,会造成莫名的危险感与心理紧张。当人们以一种警惕
而焦虑的心态开始景园游览活动时,园内景致在游客心中的感
受无论如何都要受到这种不良心态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个
人空间在公共环境中的适当(哪怕最低)限度不受侵犯,应该成
为入口设计的常识。
3、行为习性
习惯成自然。行为习性的形成源自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特
定的社会物质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交互作用,是适应环境的
结果。概括而言,行为习性有如下几种:抄近路、靠左边通行、
逆时针转向、依靠性、从众性、“归巢本能”等。
但是,过度的环境刺激必然会严重扭曲行为习性,导致所
谓“狗急跳墙”式的I叶J格行为发生。这是应该重点避免的事故。
而适度的环境刺激则会满足正常的行为习性。所以人口场所
必须尊重人的行为习性,为其提供充分的环境物质支持,尽量
减少行为障碍,并利用行:勾习性某些一般规律来完善人口设
计,才能有效地降低心理紧张的强度,保持心理活动在一个稳
l 2
定平衡的基础上寻求精神的自由
由于“归巢本能”,初次游园的人们一旦结束游览,离开园
区往往会取道原来的入El。若排除游线次序的因素则可知这
是因为入口是最先被认识的场所,相对其他入口,人们已经对
其方位、形状及附近环境较为熟悉,不再陌生,易于心理认同并
感到安全。对此笔者就深有感触。自己曾数次游览颐和园,发
现正门南侧还有一个小东门通向园外,并两度从前经过,但始
终不敢经此出园,因为对颐和园的外部周边环境不熟悉,这个
小东门能通向何方还是个谜,所以宁肯绕行来时所穿的正门,
哪怕几度重复原来的路线。直到后来,才从地图上发现此举实
在是舍近求远。
入口往往也是出口。由于被面前的精彩景观所吸引,人们
踏进园内后不会顾得上对身后的入口背面回头一瞥,因此,当再
次回到入口处时,常会发现另一番景致。前文曾述,体验出口的
过程是对游园全程的总结与回味,高明的出口设计甚至有助于
游兴的升华。这就如同畅饮一碗甘美绝伦的鲜汤,当碗底露出
之时,又突然发现几颗娇艳的时令小果,风格别具,回味悠长。
但是,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假如最后出现的不是
小果而是鼠屎、沙粒之类秽物,则胃口大伤,此前的美好感觉一
扫而光,甚至加深了痛苦的记忆。所以,切不可对景园出口的营
建掉以轻心,酿成大煞风景的后果。可见,入口设计应注意正面
与背面兼顾,这也是景园入口与一般建筑入口不同之处。
大型景园常常要接待多人组成的游团,他们在初次人园时
难于辨清方向,面对人口内侧所承接的多条园路,若排除导游
者的领队因素,一般会遵循逆时针转向的行为习性,倾向于选
择右边的路端开始游览。(当然,即使导游本人要想在瞬间作
出选择也不会完全不受逆时针转向的习惯影响。)而其他游人
一旦发现一群人都沿右路前进,出于从众心理,也会下意识地
随人流而动,这种连锁效应极易导致入口拥挤。为了疏导人
流,有必要加宽右边园路使左路相应变窄,形成主次。
景园人口的外侧如果面临繁忙的交通要道,人们从街道一
侧走来必须转直角弯才能进入园口。倘若转角处有一片开敞
的草坪,人们就会抄近路,斜穿过去,儿童尤其如此。尽管保护
草坪是合理要求,但走捷径是性情使然,人的本能更应得到尊
重。为解决这对矛盾,避免这种尴尬,在不破坏整体规划的前
提下,应该给草坪修圆角。弧度大小,视具体环境而定。这样
既满足了人的这一习性,又保持了入口外侧环境的完整性,既
合情又合理。
景园人口并非仅仅提供了一个进进出出的场所。出于某
种个人需要,如约会、小憩、等候开园,甚至什么也不干地晒太
阳,人们必须在人口处驻足停留。这时就会下意识地寻找可依
靠的物体,如护栏、门柱、边墙、绿树,甚至人口门前空地的雕
翅、鱼池等等。只要不会暴露在场地中心,就会感到安全,哪怕
其实际安全程度并不高;甚至只要看起来安全,实则更加危险
(如池边),也会在心巾产生强烈的停靠愿望。人类最大的威胁
来自人类自己。长期的社会交往,使每个人都在潜意识中形成
对同类的提防,并且警戒等级最高。人的依靠性心理要求入口
场所应配备适当的可凭靠的设施,但又不能产生过分吸引力,
造成人群聚集,反而妨碍了交通。可以适度增大入口建筑的边
侧面积,既能凭靠,又便于疏散人群;如果还能提供遮阳的树
荫、避雨的挑檐,则可称得上“善举”。在入口附近设置路灯、指
示牌等功能性设施,甚至适当增宽道牙,凡此种种都是创造安
全的入口场所,缓解心理紧张的好办法。
依靠性心理反映了人类信赖辅助物的一种本能。这种本
能在视觉习惯上表现为必须借助参照物在对比中认识复杂事
物。所谓繁简结合、难度适中才是人们乐于接受与理解的形
式。“红花还需绿叶扶”,图形不能脱离背景去自我表现,而背
景又必须比图形简单,与图形存在对比关系,人们才能易于以
背景作图形的参照系,形成对图形的认识。这是格式塔知觉理
论最基本的图地组织原则。背景也象一个画框,对图形造成约
束和支持。其实,人在赏析一幅图画时,需要不时地注意一下
画框,调济视觉,然后再把焦点移入框内,继续对图画进行分析
与感悟。张驰结合,才能保持情绪适度兴奋,克服疲劳。假如
没有背景作框,视觉上就会失助,视觉信息输入过多,疲于应
付,很快就会眼花缭乱,造成心理紧张,反而不利于对图形内容
的理解,甚至影响审美效果。可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框
景”剪裁景观、凝聚景致的作用十分偏爱实出有因。所谓风景
如画,往往是指在特定的“景框”中的感受。可以说,景园入口
处精巧的月亮门、瓶门、壶门在利于通行之外,更重要的作用还
是“框景”,并且在同一入[21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发现门内
的景致因透视作用而风采各异,“框景”的境界因之更加高妙。
依靠性心理在景观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论
设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创造有利于入[21行为
的人工环境,是景园入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片面追求管理效率与经济利益使景园入[21的拙劣设计常常
对人的正常行为构成粗暴干涉。最为常见的是:购票窗洞与检
票栅栏,小到不能再小,窄到不能再窄,其狭促与不便在人的心
里罩上一层阴影,久久不能散去,并使人在兴高采烈之际,受到
一次人格刺激,游兴因之大伤。这是一种“以管理为本”的设计
思想使然。与之相似,建筑界曾经议论过一件往事:北京西客
站在设计之初,打算让出站通道与附近的地铁入口相连,以便
于人流交通。在征询有关部门意见时碰了钉子,人家说:不好
管。此方案从而被一口否决。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到
吲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高,觉得麻烦,为图自己小部分人省
事就不怕大多数人麻烦,宁肯让无数旅客多跑冤枉路,使地面
交通徒增额外负担。“以管理为本”反映了一种长官意识,而
“以人为本”体现了为民服务的人性情怀。不仅是入[21设计,一
切设计行为都应该依照人的实际需要设计作品,不能让“设计
人性化”成为一句空话。
创造美的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所谓美的环境,首先
必须是一个健康的环境,因为只有在身心舒畅的前提下,审美活
动才能顺利开展。只有心灵的健康,才会有健康的审美:因此,
环境艺术设计尽管以营造“人为的艺术环境” 为已任,但必须
以不妨害人的健康为底线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
健康的认识逐步发生了变化。相对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显得
愈加重要。而环境心理学以研究环境一行为关系中心理活动的
运动规律为中心任务,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许多心理学依据,
有助于环境设计的艺术丰碑建立在科学的理性基础之上。
诚然,“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仍处在
起步阶段。”。本文把环境一行为互动关系理论引入环境艺术设
计的实践中来只是一种尝试,限于论题内容的制约,该理论的许
多复杂概念无法与其相结合而详加阐述。另外,受自身学力所
限,尚难于对一些实际问题做大量的概率统计,无法做出令人信
服的精确的定量分析,只能做模糊的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肯定
充满了贻笑大方的幼稚性。诸多遗憾只好通过今后的努力去弥
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有良师的教诲
和诤友的鞭策,遗憾就是动力,成功的那一天一定不会太远。
注:
① 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年版,第79页。
②张月《室内人体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编者
的话”。
③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第277页。
其它参考文献:
洪得娟《景观建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杨公侠《建筑·人体·效能——建筑工效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张建强、沈磊《室外环境设计初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Kurt Pawlik、Mark R.Rosenzweig(国际心理学手册》(张厚粲主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试论景园入口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