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职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存在不合理现象。大多数职业学校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对在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职业精神的缺乏导致学生很少主动思考、研究技术、探究技能。自身技能缺乏,根本不能满足创新型企业的要求,更间接影响“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提升。本文研究分析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职业技能学习,并根据学生需求提出具体培养思路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融合培养;路径研究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从业者职业品质、能力、道德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而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勇于创新等。职业技能则是从事某一工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现在,职业院校对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思政教育为主,并且一年级教育居多,随着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的增加,对于职业精神的监督培养比例逐渐缩小,而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也不是非常感兴趣。再往后实习活动的加入直接将学生推入社会,更加只注重操作技能的磨炼和运用,完全失去职业精神的反思。这样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完全处于平行状态,没有任何交叉,更谈不上职业精神在职业技能的训练的融合提升。所以当技术人员进入企业,他们对职业精神的认识是模糊的,只会单纯陷入操作手法的无限循环和重复。由此可见,对两者深度融合的探究将成为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的主要方法,亟待解决且意义重大。
一、研究背景
工匠精神的提出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关键。现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操作人员综合实力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而目前已有的人力资源大部分不能将精湛的技能与工匠精神完美结合,所以“大国工匠”的培养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究其原因发现,各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训课程的投入比例大幅度增加,形成“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加强学生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这就很难培养出适合市场的大国工匠。本文根据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分析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针对所出现问题提出: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职业技能学习,开展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新模式。
二、研究思路及预期成效
(一)研究思路
背景调查→方案制订→方案试行→实施反馈→方案修正→方案再试行→再反馈→方案基本成熟→推广实施
(二)预期成效
其一,完成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多元培养模式的形成。
其二,知心合一,完成方案制订并尽快投入试点实施,加大成果推广运用并及时搜集实施反馈。
三、具体培养思路及实施方案
(一)具体培养思路
首先,设立高中起点技师班,在机电产品检测、数控维修和汽车维修等专业中组建班型为20~30人的小班级,配备拥有严谨职业精神和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及其他指导人员,建立鼓励机制和合作监督机制。其次,知行合一模式投入,在专业教学中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双重配合”新模式加入试运行,每个环节都设置职业精神素质培养考核项,并将其加入教师教学过程重要考核项目。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同时监督考核对新模式进行综合评估。再者,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一体化教学相结合,推进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配合建设,帮助学生更好接受知识,从而带动院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最后,促进校企合作,积极联系合作企业,尝试在对学校学生管理中加入企业管理机制,依据发展现状详细确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安排。同时,对综合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将学生日常表现、实践操作、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结合进行综合考评。通过“班级管理企业化,素质培养体系化”目标的监督,规范学校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二)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对课程的全程监督管理,以职业技能为根、职业精神为魂,统筹兼顾各方因素,整理课程设计思路,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寻找育德与育人之间的联系,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综合培养。
第一学年,促进学生职业观念形成。加大学校职业精神培养宣传力度,让学生在入校时候就能感受到学校浓厚的精神氛围,也可以通过分专业对精神支持体系进行系统阐述,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下职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形成职业观念。除思政课程学习之外,校内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以融入职业精神建设,所以要大力推动班级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增强职业情感,为第二年阶段职业素养培养奠定稳定的基础。
第二学年,深入践行知行合一培养模式。首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此方法加入岗位职业要求,直接对接一线岗位技能,通过企业岗位中职业精神的体现。督促学生挖掘自身职业精神素养,并鼓励学生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职业精神熏陶。其次,积极开展专业交流会,邀请历年校优秀毕业生讲述工作先进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坚定信念。之后,将优秀案例编入学校杂志报刊,进行宣传,鼓励学生增加与优秀毕业生沟通,增加学生对社会就业环境企业理念的认识,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再者,模仿企业“车间级、班组级”体系,在课程教育安排中适当加入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年级、班级”教育工作体系,将学校管理模式制度化,制造“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氛围,帮助学生及早进入职业角色,充分理解各专业的行业规范,规范行为态度,更好掌握专业知识及必备能力。一定要注意,必须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根据发展规律进行调整,切不可盲目照搬。
第三学年,在校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进一步加大社会选择,职业氛围在教学中的投入。在知行合一的新型模式中,增加“跟踪培养”教育环节。第一,针对顶岗实习生职业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入职岗前培训和企业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系统有效地了解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社会就业状况,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目标、找到工作方向、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第二,组织周末班级或专业座谈会,对学生上交述的职报告与企业定期实习情况进行汇总结合,对学生实习状况进行总结评估,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学校要做到材料的准确集中整合,及时向辅导员进行沟通,与出现问题的学生直接对接,商量解决措施。第三,建立毕业生就业个性化信息档案,详细统计每一名准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实际就业企业、岗位及工种。由校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同辅导员配合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校方可运用已有资源对需要的同学进行帮助。
总之,新时代人才需要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这也是每一所职业学校的重要职责,怎样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一个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综合性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及校外实习系统规划和综合评估,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提升高度结合,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训,跟踪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全过程。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更新与试运行,加大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为树立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研究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职业技能学习,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训,跟踪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全过程。根据学生需求提出具体培养思路和实施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自身发展目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1]侯丽平.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J].科教导刊(下旬),2019,02:17-18.
[2]王军,于晓峰.计算机类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途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2:130-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