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进形象化教学实施——提升教师素养策略探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中职专业课形象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让专业课课堂由传统课堂的沉闷乏味变得妙趣横生,提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有力推动中职课程改革。任何一种教学法的实施,人是第一要素,教师更是这一要素的核心。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素养能否得到有效提升,是形象化教学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本文将教师素养分为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关键能力素养,对传统以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素养作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提高教师素养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形象化教学、教师素养、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俞娟,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128)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针对中职专业课形象化教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充分发展感觉、知觉,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使他们再造想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而真实的新形象,进而生动地理解教材,正确地掌握知识。
任何一项课程改革,人永远是第一要素,具体的实施者—教师更是这一要素的核心。中职学校专业形象化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线教师知道什么是形象化教学?为什么要实施形象化教学?怎样实施形象化教学?说白了,这不仅仅是一堂课的变革,更是对一类人的变革。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素养能否得到有效提升,是形象化教学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等专业活动所必需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专业特征,是从事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综合品质。教师专业素养应当指向教师职业,是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所特有的。中职学校专业课形象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关键能力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很好地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有利于教师在一定高度上充分、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有利于错误教学观念的纠正,正确教学观念的确立。
首先,作为中职教师要了解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特征,正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思维有畏难感,提不起兴趣,这是专业课采用传教学法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关键原因。但中职学生大脑右半球形象思维能力并不差,这是专业课采用形象化教学能突破传统教学法面临的困境的有效依据。
其次,中职教师要了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是学科式的, 课程内容具有模块化、非线性、知识体系不完整的特点。教学能力素养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专业教师要明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知识,掌握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不被动接受教材,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和改进,懂得根据人才标准增减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能力素养
专业能力素养包含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扎实的实践性知识让教师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指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熟练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直接影响教师能否顺利完成教育活动。“打铁方需自身硬”一个有着过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养的教师才有能力参与课程的开发和改进,才能科学地增减教学内容,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关键能力素养
关键能力是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于上世纪提出的概念,是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大致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终身学习、独立学习、独立计划与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等都属于关键能力素养。
形象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以导演、以设计者等多重身份出现。教师要有具备确定论题、筛选信息、选择方法、作出评价的能力。形象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
总之,形象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从思想意识到专业能力全方位升级,摒弃传统的角色观念,以全新的角色身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改革。
那么什么才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最佳方式方法呢?近几年来,培训,是各界公认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途径。关于培训,无论是国培、省培、区级培训还是校本培训笔者有几点不太成熟的建议。
一、 培训内容要有系统性
所有培训的目的是提升,提升不是跟风,什么最时髦追什么,要自成系统,让受培者有入门到深入的阶段性成长。如从形象化教学理论的培训到形象化教学设计培训,再到形象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培训,要让受培者真正成长起来,而不是走马观花。目前有些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长远规划,不能实施到位,真正需要培训的对象得不到培训机会等。这些现象在各级各类的培训中多多少少都存在。
二、培训方式要多样化
目前大多培训都是有关课程改革方面,但讽刺的是大多数培训方式依然是一个专家讲半天的方式,培训效果真的不敢说好。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更多是希望通过一个月两个月的学习,真正学习到一技之长或者使己之长得以升华。比如形象化教学设计培训,给个主题,大家都设计一个,好,好在哪儿;不好,为什么,怎么改?让受培者真正参与进来。会议的形式少些,实践的方式多些;只听专家讲,改成你讲我讲大家讲;会议室、宾馆的两点一线改成实验室或企业车间、宾馆的两点一线。
以培训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素养,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既可以进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传输,也可以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提升。笔者研究发现,几下几种方式也有助于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
一、青蓝工程,师徒结对
刚入职的新教师,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但他们却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群体。学校如果立足长远,精心选一位骨干教师与他们一对一结对,对他们的教育教学环节进行全程指导,那么年轻教师群体成长速度自然要快很多,节省了新教师在自我素养提升上时间。在给予年轻教师指导过程中,老教师也能接触到较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出内在的活力,削弱职业倦怠感,有助延长职业激情期。老少搭配,互助互升,无缝对接。
二、名师示范,专家指导
发挥中职学校的名师在深化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各专业成立名师工作室,吸纳本校各专业有能力、有干劲、有理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强有力的合团体,为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教师自我提升的发展搭建平台。中青年教师在名师工作室中能获得更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成为各类技能大赛、教学大赛的主力军。他们有机会参与各项专业活动,有更多机会得到同专业行家的专项指导。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将使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及专业技能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三、丰富实践,以比赛促提升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实战中获真知。各级各类的教学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对所有教师的成长可以说是一种历练,每参加一次就是一次涅槃重生。要想在各级各类的大赛中崭露头角,选手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赛前准备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梳理、自我充实的过程。然而任何一级大赛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每个成功选手的背后都有一个结构合理、能力强大的团队。这个团队从建立之初到功成归来,必然要经历几次风雨的洗礼,最终蜕变成蝶的是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这些蜕变成蝶的成员进而吸引、影响他们工作圈内的人,这种能量以几何级散发出去。大赛对教师素养提升的效果之明显,辐射面积之大,威力之强是任何一次简单的培训所无法企及的。
四、 政策鼓励,提升关键能力
教师素质的提升需要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也需要输入外在动力。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从政策角度鼓励教师进行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
学校在建立设备齐全的校园网络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后,便需要加强课程开发团队建设,在课程专家指导下,以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组建团队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需要组织教师开发与校本课程配套资源媒体素材、试题、教学案例、课件等教学资源,充实到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进行素养提升的一个过程 。问题是,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业余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如何吸引教师主动积极地投身到这些工作中来,如何让教师将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教学设计投放到教学资源中来?一些激励政策是必须的。
(一)教科研考核中要为实施教学改革所开发的教学资源制定加分细则,不同的教学资源要有不同的比重;教学设计的考核应该有细则,鼓励教师做好每一个教学设计,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完善建设资源版权保护机制,让教师的知识产权得到应有的尊重按产权法给予教师经济补偿,不能一味强调无偿奉献。
(三)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以工作量的形式回馈给教师;优秀教学资源,提供适合的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其开发者在评优评先时给予优先考虑。
(四)重大研究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与之匹配的经济奖励,在职称评定中设定加分权重。激发教师投入热情,让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经验。
教师只有将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化为自身的主观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忘我的献身精神,才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自我满足。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评价机制这个杠竿调动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将外在动力最大化,才能内外合力,真正推动专业课形象化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何菊玲. 教师是谁——关于教师身份的本体性追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 2)
[2]陈瑞生.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的变更与教师角色的嬗变——兼论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现代教育管理,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