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助力家校沟通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的主要问题题,隔代监护或者亲友监护不能有效地与学校和孩子交流、沟通,学校孤掌难鸣。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而当前家长们常用的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它改变了以往的家校互动方式,能让教师第一时间将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包括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等传达给家长,家长也能及时联系教师,配合学校工作,实现家校共育。
关键词:微信 留守儿童 家校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但我们身边还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远在外地,疏于对孩子的关心,让孩子们犹如荒草般孤独地生长。即使有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也因为距离遥远,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让老师不再唱着教育的“独角戏”,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学校做到家校共育,使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得到健康地成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班级谈谈如何利用微信这一既方便又快捷的方式,在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随时随地沟通的桥梁。
一、利用微信,支招家长。
为了创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学生刚入校门,我们便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构建了微信群,方便学校与家长的交流。老师除了在群里发布学校和班级的相关通知,让留守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和自己孩子的情况外,还针对留守儿童的个体情况,定期分享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如:《孩子,我们一生的投资》让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新学期,先抓习惯,再谈成绩》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哈佛校训》启发家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看到这些文章后,家长们纷纷点赞留言,并借机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互动,我发现,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方法得到改善,教育起孩子来也越发得心应手。例如,我班有一位留守儿童熠熠在家把手摔骨裂了,休息了一个多月后回到学校,不敢参与运动,远在他乡的父母很是担忧、牵挂。我们在微信群里了解到家长的焦虑后,及时和家长联系,指导他们如何跟孩子交流,正面引导。然后,我们还通过微信的群视频聊天的功能,家校一起针对熠熠害怕再次受伤的心理问题开展了疏导工作。
二、巧用微信,因材施教。
留守儿童学习层次差异比较大,为了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微信已成为我们班教师的宠儿。比如:语文老师在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中设置“阅读打卡”,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并适时进行好书推荐和阅读方法指导;数学老师布置每天及时整理错题,拍照上传到微信群,有针对性地评讲,为学生答疑解惑;英语老师布置课后准点发送英语语音到微信群,老师听后及时进行发音指导;我们教师还经常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将学习单、期末复习建议、自行录制的微课视频等通过微信群上传,让学生进行下载学习,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们看到老师如此用心,也更激发了他们关爱孩子、家校互动的热情。一位留守儿童家长在微信里发朋友圈:“看到孩子们一天天的变化,一天天的成长,我们非常感谢老师们对孩子们的无私付出,以后我们会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全力支持老师的工作。”
三、善用微信,及时分享。
不能陪伴孩子的留守儿童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我就用手机及时抓拍孩子们在学校的各种镜头,有班干竞选会上的精彩演讲,有运动场上的顽强拼搏,有作文本上的篇篇美文,有文艺汇演上的动人舞姿、、、、、、这些照片、视频在微信群中进行现场直播时,远在外地的家长们也仿佛参与其中,他们在为自己的孩子高兴、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老师教学的辛苦,育人的精心,自然越发信任老师,更加支持学校工作。另外,我还经常将欣赏、鼓励、关爱“传送”给留守儿童,与家长们积极互动。例如,上完《绽放诚信之花》公开课之后,我不仅在微信群里上传了孩子们的听课、活动照片,还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班女生发言非常棒!尤其是xxx,她们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在她们的感染下,大家的学习主动性高涨,小帅哥们也被带动,积极举手,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发言很精彩!请家长们和孩子聊聊今天上课的状况,夸夸孩子们。谢谢!”家长和孩子的回复接踵而来,有的说:“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们非常开心,感谢老师的分享!”有的说:“孩子听到老师和我们家长的表扬,兴奋极了,自信满满地说明天还要提出更多的问题呢!”……
自从有了微信——这座家校共育的桥梁,我们班的家校沟通实现了“零距离”。在用微信架起的这条家校共育路上,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为着共同的梦想一起成长,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 杨庆庆;小学家校沟通中微信使用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农村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J] 2006-6-6
[3]张兴志.浅谈信息技术在留守儿童关爱策略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7,(04)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