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日期: 2012-3-5 0:26:5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当今,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兴国安邦的手段。因为教育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在中国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一方面我们欣喜的看到教育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却也发现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外出打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指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如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
   (一)安全隐患趋多
   “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都有临时监护人,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会将他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我们看到,不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比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要好,其衣着要好一些,身上的零用钱也会相对多一些。但也有极少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达几年时间不回家,子女在家与爷爷奶奶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二)学习成绩滑坡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好像不怎么重要。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父母把寒暑假接孩子去大城市玩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激励孩子发奋读书;同时,孩子在大城市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一些知识,从而更加发奋读书。
   (三)道德意志薄弱
   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
   “留守儿童”的道德道德情感的缺失严重。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儿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不足。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四)心理问题突出
   在人们的想象中,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心理问题不会太严重。然而,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能光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第一,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第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第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第二,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三)学校层面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二,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我们建议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另外,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社会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意义重大,我们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促进其顺利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