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超时空接触》中的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

论《超时空接触》中的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

日期: 2012-3-3 23:16:2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潘少军

最近,我欣赏了1997年7月11日上映的美国好莱坞大片《超时空接触》(英文原名是CONTACT)。《超时空接触》是目前好莱坞所拍摄的科学含金量最高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之一,调查表明,美国有97%的民众相信影片所述的内容。作品中不断有人问:我必须这么说,博士,你的建议似乎不像科学,更像是科幻小说。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这些话题,对于我们新一代的研究生而言,意味着人生的又一大抉择。
   先讲述一下这部电影吧。
   女主角爱莉从小没见过母亲,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热爱天文,常常带着她一起看星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似乎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但命运有时就是让人无法理解,在爱莉9岁那年父亲突然离开了她,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似乎是从小的坎坷经历,爱莉性格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父亲死后,小爱莉用电台呼唤父亲,父亲没有回答,可爱莉并没有放弃,她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一个真正属于她自己的生活。似乎她很成功,但别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她在做毫无意义的工作,因为要和外星人联系上的几率简直小的可怜,而且这工作无利可图。而在爱莉的心中这些却是她的一切,她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对天文的热爱,对未知的探索,对父亲的怀念,这些都是她这么坚持的原因。
   她的努力不会白费,她成功了,她收到了来自外太空的信息。爱莉说:“我们活着不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如果有机会到一个更先进的文明,哪怕只得到了答案的一半,那也是值得的。”她就要成功了,可现实却不给她机会。有些人反对她的计划,有些人窃取她的劳动果实。这些难关她一个个的越过,终于踏上了对外星的探索路程,竟出乎意料地在一个美丽的星球上见到了她的父亲,父亲告诉爱莉几千年来都是这样,不断的循环。当她返回地球,爱莉告诉大家她在这18个小时里的奇特经历,可所有的人说认为她从没离开过地球,告诉她那些也许只是她的幻觉,因为从她出发到返回只过去了1秒钟。她试图让人相信,让人们理解。法庭上的质问是尖刻的,他们让爱莉找出证据来证明她经历的一切。“没有录象,没有证人,如果站在我们的位置你也会怀疑,那你干嘛不撤回证词、直接承认这次前往外太空的旅行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我不能!”爱莉回答。“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明,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感受到的都告诉我那是真实的。我被赐予这样美好的东西,它将改变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言,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言,它肯定的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的稀少和珍贵!我们属于这个预言,它比我们自身更伟大,它使我们不再感到孤独。我希望我能与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是短暂的一瞬……可以感受到那种恐惧、渺小以及希望……这将是我永远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信仰,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寻求真理。我,相信爱莉。
   想象自己就是爱莉,在广阔的银河系中遨游,看到从未见过的绿色星球,看到五颜六色、美丽壮阔的星云……我们能不为之震撼嘛。打开我们的思维尽情地想象,敞开我们的心扉把宇宙所有的美丽和神秘都记录下来,释放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做一次心的沟通,让我们彼此都连接在一起。
   现实让我们为人类的自私和麻木感到震惊,幻想又让我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光。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天,以真诚和理解面对每一个人,用爱的心灵面对我们浩瀚的宇宙。CONTACT,像父亲对爱莉那样。真心地去感受一切,努力地去创造,去发现,去相信!把握好自己的每一个瞬间,追求我们的真理。你每一次的真诚和信任都会使夜晚黑暗的夜空增加一颗耀眼的明星!
   这是一个在现实和幻想两条轴上都非常有张力的故事。基本上在现实这条线上讨论了一个宗教和科学博弈的主题(就是发生在地球上的此次试验的始末,和由此引发的各种人类信仰和情感的效应),而在幻想这条线上讲的是未来我们和外星生物接触的未知技术、前景和意义(就是那个未经证实的18小时虫洞之旅)。
   本片触及了一切科学研究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真相?
   一般来讲,科学是探究真相的最有力工具。科学揭穿了无数被宗教掩盖的真相,从而造成一种科学与宗教对立的想法。而事实上,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却又是虔诚的信仰者,如牛顿,如爱因斯坦。这个矛盾怎么解释呢?
   《超时空接触》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以女主人公的遭遇说明了一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道理:现有的科学并不能解释一切。至少,女主人公无法解释她的时空旅行、无法解释她与亡父(实际上是外星人)的接触,因为她在已知的科学系统中找不出证据。她只能“坚信”她是有过时空旅行的。但怎么能证明她的“坚信”不是一场梦呢?这是一个“庄周梦蝶”般的困境。
   科学到这个程度,其实已经与信仰混为一体了。因为在这个程度,科学认知上的“真相”充当了宗教系统中“先知”的角色:你怎么向后知后觉们解释你的先知先觉呢?到了这个份上,“时空旅行见外星人”和“碰见上帝”已经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了。
   原著作者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与天文物理学家)借助这个故事,让我们同时认清了科学与信仰的本质:科学是总结已知探究未知的途径,信仰是对未知的崇拜与尊重。那个著名的“圆周”比喻大家都是听过的:圆周内是已知的知识,圆周外是未知的领域,圆周越大,表明科学的认知范围越大;但同时,能够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更多了。对待未知的茫然、特别是在穷尽科学之后仍然觉得茫然的情绪,会激发出“宇宙真他妈的神奇”的自然想法,从而发展出对神奇宇宙的无限崇拜。但是,这种崇拜,不是以一个“人格化的神或上帝”作为诉求对象的,它纯粹是一种最原始但有最彻底的尊重感悟——这种感悟正是最原始宗教的本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是“信教”的,但他信仰的不是人格化的基督,而是一个只存在他脑海中的完整神秘的宇宙本体。
   对于信仰的狂热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什么人最虔诚?回答是:最不懂科学的人,以及最懂科学的人。只是,这两类人信仰的完全是不同的东西,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举个简单的类比:很多人信佛是求得佛祖保佑,而极少数人信佛,是想从佛法中探究生命及存在的本相。前者是无知者的茫然恐惧,后者是求知者的钻研,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信仰也是有不同层次的。科学本身不仅存在信仰问题,还存在如何“科学地信仰”的问题。对宇宙万物保持必有的敬畏心态,这不是无知与懦弱,恰恰是真正的科学探索精神。正所谓“无知无畏不算勇,有知有畏方成圣”。
   当然,电影在用故事与图像表现这种辩论的时候,个人认为,还是存在硬伤的。例如相对论的原理,科学界的同志们都是懂得一些的。那么,这群懂得相对论的同志们,怎么可能在最后的听证会上集体质疑女主角所说的地球一秒钟内所经历的18小时地外旅行呢?这帮家伙怎么能否定瞬间空间旅行的可能性呢?最关键的是,如果不相信相对论的时空穿梭推论,那凭啥相信外星人的穿梭器管用而不惜投入巨资呢?在这个意义上,剧本颇有些自相矛盾。很明显,最后的这种局面,只是为了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剧本在逻辑上的严谨性。
   其实不止逻辑问题,剧本在桥段设计方面,也有些庸俗化的迹象。最典型的就是那个混进发射台搞恐怖爆炸的“宗教原教旨”人士。很难想象,如此重大级别的机密场所,会让他堂而皇之的混进来。这也只能说是剧本为了制造转折而搞的噱头了。
   不过,在另外的剧情元素上,本片的确做得异常真实,例如关于宇航员资格的问题。挑选代表最前沿科学研究的宇航员却要求持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这看起来非常矛盾,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最真实写照。作为科学家的卡尔萨根没有想当然地唯科学化,他在故事中尽可能地引进了真实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在美国这样自命民主的国家,大众思维的确会很慎重考虑“代表性”问题。因为“外星接触计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项目,它还带有浓厚的政治与文化意味,各种势力的参杂也就毫不奇怪了。
   凭借真正的科学精神与探讨勇气,《超时空接触》成了最特别的科幻电影。它将科学探索中最前沿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虽然为了情节牺牲了小部分严谨性,但仍然可算作好莱坞制作的、最具科学性的科幻片。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生活的意义何在?我想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生命的意义就是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是一次感受,一次震撼!CONTACT,是一个预言,一个关于人类和宇宙的预言,CONTACT,是一种信仰,一种关于人类爱的信仰。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一个是我们精神灵魂的寄托,而另一个是我们对科学真谛的追求。我们不能放弃宗教信仰,因为她在我们无知的时候,给了我们莫大的慰藉,给予我们莫大的生存勇气。我们更应该努力地追求科学的真谛,因为这才是我们追逐科学的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