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自本课堂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构建

自本课堂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构建

日期: 2020/1/13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 张丹 李俏

课题信息:本文为2017年度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自本课堂模式下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LSJY2017G013)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模式下的生本课堂理念进行更改,引用自本课堂的理念,对原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构建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本课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构建
  
   引言:自本课堂理念的标准下,小学数学可以开展有效教学。在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会在依赖模仿和记忆,学生可通过自主实践和探索对数学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尊重学生的主体,构建有效教学模式。
   一、生本课堂向自本课堂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动之下,教学已经由生本课堂向自本课堂发展。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对学生的不够重视,总结在一起就是师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具体的展现,能动性发挥不出来,教师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说教式,以灌输的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针对一些文科的课程或许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学生能够记忆一些东西[1]。但是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采用灌输的方法,学生最多只能够对概念进行记忆,并不能够透彻的对概念加以理解,发散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得不到进步。因此,当下就需要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生本课堂教育方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从而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教学进行改革,使用自本教学的有效方式,对教学方式展开讨论,构建一个成功的资本课堂,积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以提升,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二、自本课堂定义
   自本课堂是建立在师本课堂、生本课堂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教和学进一步的升华,之所以称呼为自本课堂,代表的是每一名学生,能够对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强化,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混合式的方式。能够对学生个体方面的需求进行强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学习进行关注,开展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发展的过程记录成数据,对目标以及过程实施改进,利用互联网、智慧课堂等多种模式对教学展开研究,让课堂的时间得到扩充。让教学方式得以改善,对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汇总。
   三、自本课堂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时,大多教师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课堂中,对课前的预习持一种忽视的状况,但是上课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提前对课堂知识做好预习,准备的不够充分,也就导致讨论非常的形式化。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自身的预习就会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通过预习,教师就会明确预习方面的目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效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中直观上能够形成一种认知,对学习的知识能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这样就会给课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合作探究的效率全面提高。
   例如:学习《立体图形展开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第一,让学生对教材展开阅读,将自身认为重点的部分画出来,对难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第二,根据课本的需求,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图形,如:正方体、圆柱体等按照课本的知识要点画出平面图形,使用胶带进行粘接,重新剪开加以观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度几何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
   (二)利用情境模式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环节,对教材内容会有一个相对熟悉的了解。教师需要在这个教学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的兴趣有效的进行激发。对情境进行有效的创设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的实际现状,利用话题或者是图片的方式来开展课程。对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对分数的诞生意义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说,同学们,大家猜一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的时候再出示蛋糕,接着教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老师今天要将这个蛋糕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四名同学。下面老师带领大家来分割蛋糕,大家说蛋糕怎样分才会更加满意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争先恐后的回答,可以将蛋糕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保持平均,四个同学每人获得一份,这样是最公平的[2]。看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需要接着向学生提问,那四个部分中的其中一部分如何用分数表示呢?,学生通过预习就会说四分之一,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将四分之一表示出来,再次向学生提问,大家说这个四分之一表示怎样的意义,4代表什么?1又代表什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加深记忆与理解。例如教导学生对小数的大小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小数,分别是:7、8、2、1。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数字进行有效的观察,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问这些数字都能够组成哪些小数,学生在练习本上将组成的小数列出来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每个小数点部位所代表的位数和含义,让学生掌握判断小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吸收课堂的知识内容。
   (三)创设问题进行探究
   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立足课本提出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最好能够具有层次性。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互相之间有效进行探究。处于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相交流,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
   例如;学习“通分”环节时,教师可以使用屏幕播放一些图片,利用多媒体设置相应的情景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绿豆和豌豆之间哪个营养价值高?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采用自己的办法将问题解决。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告诉学生哪个豆类的营养价值较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分数进行比较,并对分数的大小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思考一下,需要怎样对比?鼓励学生将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在作业本上,对各种方法之间有效进行比较,看谁的方法比较多。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引之下,对自身的理解进行交流[3]。一些学生采用的方法会是将分数和除法联系在一起,1/4=1÷4=0.25;1/3=1÷3=0.34,因此,1/3大。一些学生会根据分数的性质进行比较,1/4=2/8,因此,1/3大。还有一些学生会通过画图进行对比。等学生通过交流将分数的大小对比出来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条件下,分母小的分母大。接着,教师就可以向深的层次进发,让学生学习通分环节,例如:写出一个题目,1/4和2/5。让学生将1/4化成5/20,将2/5化成8/20,告诉学生这样的过程就是通分,进行通分环节中相同的分母就属于公分母,分母不相同的就是异分母。讲述完成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对通分进行表达,并口述出异分母和同分母之间的区别。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利用这些习题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效进行巩固,让学生自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在自己的脑海中能够建立一个知识架构。
   (四)设置作业巩固练习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会建立一个明确的知识架构,接下来教师就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实施分层模式对学生展开练习[4]。传统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实施的练习方法都是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也就是:“题海战”的模式,这种模式根本起不到练习的效果。教师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要对这种做法进行避免。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布置练习的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主体,对每个层面的学生都需要考虑到,布置的作业要能够体现出知识架构之间的差异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题做好划分,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基础类型的题目,层次中等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变式练习,层次较高的学生就需要实施一些发展练习的题目[5]。让学生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有效进行选择。对单元内容进行复习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加以总结。根据具体整理出来的内容,实施阶梯模式,开展阶梯方面的练习。第一个阶梯可以设置成基本题目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例题进行编写,第二个阶级可以设置成变化类的题目,难度系数稍微有所上升。第三个阶梯的题目可以设置成开放类的题目,难度系数较高。设置完成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些相关建议,让学生对比一些自己喜欢的题目独立完成,自己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和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再全面完成。
   三、结语
   现代教学更加强调教学中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所必须[6]。处于自本课堂的理念之下,教师需要对原来生本的教学理论进行改革,对一些传统的观念进行输入,以学生的主要发展为基本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出来。立足于实际现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整个合作探究中对知识深层次进行掌握。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表需要持尊重态度,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发展,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黄光亮, 李秀娟. 浅谈自本课堂理念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构建[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20):35-35.
   [2]侯初昌.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5):119-119.
   [3]王婷. 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14):61-61.
   [4]梁晓华.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J]. 读写算:教师版, 2016(22):114-115.
   [5]杨琳. 构建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J]. 黑龙江教育:小学版, 2017(1):64-65.
   [6]张丹.新时代教学观下的数学实践教学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02):47-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