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降低知识难度延伸思维跨度,通过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1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的兴趣点往往集中于与他们有关的生活中和游戏中,而情境教学恰恰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极大地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够很好地将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相融合,使知识融于形象而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玩儿中学”。
2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开始于疑问、惊奇。因此,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尤其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比如,笔者在进行“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便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容地将新课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写上了一组数据,2、20、200,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答案。
问题1:这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字大小相等吗?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等。
问题2:你能不能想出个办法来,想办法让这三个数字相等?学生们陷入思考,他们在想,怎么样才能让这三个大小不等的三个数相等?经过自主讨论,他们很快得出了答案,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或者加上厘米、分米、毫米这样的不同单位,就可以使这三个不相等的数字相等。 受前面的同学这一答案的启发,马上有同学想到,分别给这三个数字加上元、角、分,也可以使这三个数字相等。
问题3:请分别用一个连等算式表示出来。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2元=20角=200分
问题4:如果上面的三个式子再变动一下,我们不用三个不同的单位,而是用相同的单位,第一个算式都用米来表示,第二个算式都用分米表示,第三个算式都用元表示,那么算式变成了什么样子?你会写吗?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将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
通过这样的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使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不断地提出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推向了更深层。
像这样通过问题串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应用到很多内容的学习中,再比如:笔者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同样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创设并解答,让学生自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1: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怎么计算的?问题2: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问题3:给你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你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组成什么图形? 问题4:通过拼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5: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像这样,通过一个个不断深入而复杂的问题串,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在总结中寻找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他们知道要想学到新知识,就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与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生活情境降低知识难度延伸思维跨度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因为生活情境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最容易被学生同化的。
比如,对于分数这个概念,小学生初学时比较陌生,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在这一新课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比较恰当,而不太适合通过问题情境来进行新课教学。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用了 “一盒手指饼”创设了一个非常生活的情境,在这盒手指饼里,先抽出10支请班长分发给10名同学,问:每个同学得几支?再抽出5支请体委随意发给10名同学,问:每个同学得几支?到了这里,同学们分得也很顺利很容易,1支、半支。他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很开心。接着,笔者提出了问题:体委发的手指饼,同学们得到的够一整支吗?(不够,是半支。)那么,有哪个同学可以到黑板前,画一个图来表示这半支手指饼?学生很快就用线段图表示出了分得的半支手指饼。至此,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初步认识已经形成。
2.3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精神世界的需要,给他们创设互动情境,让他们互动的学习中探究发现,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比如,笔者在进行“圆柱的侧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分别向学生出示了两个大小、粗细相差无比的圆柱体,一个是空心一个是实心。
问题1:猜一猜,哪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更大一些?哪个更小一些?
学生们各持己见,有的说实心的更大一些,有的说空心的更大一些。30秒后,笔者再提出问题。
问题2:要想知道你们谁猜得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生们开始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用纸张卷成筒状,进行操作、尝试、研究。5分钟后,笔者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学生甲:将空心圆柱剪开,然后包在实心圆柱体外面,就能比出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乙:我们将空心圆柱剪开后发现,是一个长方形,我们量出他的长和宽就算出了面积。然后,我们在实心圆柱上画一条垂直的直线,再在桌面上也画一条直线,将这两条线重合,再使圆柱平稳地滚动一周,再在桌面上画上线,得出的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实心圆柱的侧面积,测量长和宽,算出面积大小与前面的空心的进行比较就知道谁大谁小。
学习丙:空心的圆柱剪开,通过测量计算侧面积。实心圆柱的侧面积可以将一张纸包在这个实心的圆柱外面,然后用空心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便可以知道实心圆柱侧面积的大小,之后就可以比较了。
在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办法后,笔者一一给予肯定后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因为有前面的探索,学生们很快给出答案。
3结束语
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从而从教材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教学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挺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2]金如.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