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家庭教育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课题信息:自筹经费青年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家庭教育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11120016。
摘要:听障儿童由于生理缺陷和我国特教事业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大部分孩子不能及时入学,孩子的早期教育基本由家长承担,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研究显示: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大部分和孩子早期经历、创伤事件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关。
关键词:家庭教育 听障儿童 心理健康
关键词界定:
1、家庭教育:虽然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界定, 孙俊三等主编的《家庭教育学基础》中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即指家长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和子女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影响,使子女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一种活动。
2、听障儿童:即听觉障碍的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和言语声的儿童。
3、心理健康:这里指的心理健康是我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即(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关注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是指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后者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被传为教子佳话。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许多研究和案例显示: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大部分和孩子早期经历、创伤事件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关。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伤,语言发展迟缓,主要借助于视觉、触觉、肤觉、运动觉等感官及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来认识世界。因而,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实践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认知的片面性使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存在诸如多疑、自我中心、情绪稳定性差,畏惧接触社会等许多问题,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家庭教育对听障儿童的影响更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听障儿童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对听障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存在或潜藏的障碍,挖掘其发展潜力,促进其身心发展。
(一)健全的家庭结构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社会和学校不能弥补和替代的。健全温馨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善良温和的性格和正确的性别意识。与此相反,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家庭,因为缺乏了父爱或母爱,孩子更容易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道理显而易见:由于生活的压力,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一起陪伴、教育孩子,他们会缺少对孩子的关爱;他们自身往往存在许多不良的情绪,并不自觉地把这些情绪传递给孩子。因此,父爱或母爱缺失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也会显得简单粗暴,容易导致听障孩子性情冷漠、暴躁冲动、攻击性强。
(二)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家庭关系的维护和家庭氛围的营造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庭关系往往错综复杂,既有夫妻关系,也有与双方老人和亲人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会让孩子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孩子往往会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如果夫妻吵闹不休,甚至冷战,对老人无端指责,孩子就会很孤僻,粗野蛮横。对听障儿童的家庭来说,孩子的残疾给家庭带来很大压力。有的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残疾,互相埋怨、指责,甚至大打出手,家庭气氛很紧张。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一种罪恶感心理,内疚、自卑等心理问题就会形成。
(三)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童年时期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实现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听障孩子心理健康成长。通过频繁、平等的交流,父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听障儿童因为家长不能用语言与孩子有效沟通,手语和动作表情不能准确的表达彼此的心意,因而更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以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为桥梁,实现与孩子交流的良性互动。
二、影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现阶段,我国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家长对听障儿童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父母对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重视不够。现代生活的高效率、快节奏,很多家长苦于事业家庭不能两全,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委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实际上,很多老人不懂教育,只知道让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行了,对孩子的教育不够,孩子无法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的人格。有的家长认为适龄孩子会由学校进行教育。所以,在孩子入学后,父母讲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老师,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自己负责交学费就行了。残疾儿童的父母,很多他们会急于想要个健康的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小的孩子身上,从而疏忽了对残疾孩子的教育。
(二)父母对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听障孩子由于听力损失,视觉发达,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父母的爱好兴趣、言谈举止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反映在孩子的性格上:父母有耐心,孩子就会很温和;父母急躁,孩子就会爱发脾气……目前,大部分听障孩子生活在农村,父母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较低,缺乏对听障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对听障儿童的生理缺陷和性格特征不了解,又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以致延误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期。
(三)父母对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听障儿童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残疾,觉得孩子无辜可怜,甚至内疚认为孩子的残疾是自己造成的,对孩子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忽略了孩子独立人格、自立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以致孩子出现缺乏自信、缺乏感恩、依赖性强、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有残疾,对孩子的生活缺乏关爱,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把孩子当成小动物养着,孩子一旦犯了错误,经常会采取打骂,惩罚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退缩、撒谎逃避等心理问题,很多听障孩子融入社会时具有社交障碍或是社交恐惧症。
三、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助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关键环节,对听障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听障儿童的家长要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等措施,加强对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一)宽容理解、关爱沟通,做幸福型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舒适的家庭环境是每个家长的责任。要让听障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独立人格,就要为其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成员要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有事情多沟通,有问题多商量。夫妻之间有分歧,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打冷战,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庭成员对他的关爱。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中,要把孩子看做家庭中的一员,与其平等相处。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满足孩子的合理愿望,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为听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
(二)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做智慧型家长。听障儿童的家长要面对现实,不要被孩子的残疾吓倒,而是应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残疾。孩子虽然存在生理上的残疾,但是孩子的大脑是健全的,心理也应该是健全的。要树立“孩子是可教育的”观念,学习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把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的品质和毅力,努力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要树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的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生活中,父母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多一些微笑坦然,少一些牢骚抱怨,勇于做生活的强者,为听障儿童树立生活的榜样和楷模。
(三)加强修养、提升素养,做学习型家长。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说过“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情况下,家长要尽可能多的阅读有关听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书籍,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性格特点。只有全面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避免走歪路。听障儿童的家长要学习一些常用手语,便于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家长不能满足于“缺陷补偿”,要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加强与学校联系等方式,学习教育孩子的成功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找出孩子的优势,挖掘发现孩子的发展潜力,为孩子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孩子是社会中的人,听障儿童早晚也要走向社会。只有奠定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帮助,才能使听障儿童成长为自食其力、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朴永馨、叶立群《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叶立群、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赵锡安《聋童系列教育家长必读》华夏出版社,1996年
4、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