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现阶段聋生的不良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现阶段聋生的不良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日期: 2019/10/9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爽

现阶段在聋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聋生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如懒惰、小偷小摸、报复、猜疑、紧张焦虑、自卑、攻击性、自控能力差等等。这些不良心理直接影响到了特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偷他人钱物、破坏公物等,这些现象若在学校不与以及时纠正,待学生踏入社会,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根据我市公安局提供的资料,近两年来,外地聋人和部分本地聋人在我市作案就达数十起,而且大多数是偷盗行为,其中有一起报复杀人案。本文主要就聋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聋生的这些不良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本人主观因素。
   一、聋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客观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快,繁荣兴旺的社会主流是很好,为聋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影响聋生不良心理的消极因素。如某些社会风气不正(损公肥私、盗窃、抢劫、拐卖等)对聋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健康媒体、书刊等,也对聋生产生了及坏的影响。
   2、家庭教育的失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有的家长因生下聋儿便产生自卑心理,怨天尤人,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和关怀,使得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行为散漫。据笔者调查,本校学生与70%以上的学生在家中受到过父母的打骂。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偏低,看见自己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也不管,听之任之,自己有钱也不给孩子交学杂费等等。
   3、学校教育的不当。
   目前,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聋校的教育教学体制还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理论引导,导致聋校教育缺乏相应的手段。其一,由于聋生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的年龄特征。学校没有对不同年龄段的聋生加以区别对待,在同一班级里学生与学生的年龄多达四、五岁。导致小龄学生心理发在智力水平上跟不来而出现学习焦虑等现象。其 二,少数聋校重智育轻德育。对差生不予接纳,他们做了错事,采取简单粗暴方法予以批评;对优生,做错事也不管,听之任之,致使聋生产生对立情绪,教育失败。其三,聋校出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现象。有的聋生在外做了坏事学校老师、家长一无所知。
   二、聋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主观表现及成因分析。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充分发展,同时也使他们社会交往范围狭小,参与社会的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聋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惰性心理
   聋生的惰性心理比起正常学生要普遍得多、严重得多,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第一,卫生习惯太差。如有的聋生随地小便,有的经常不洗脸、洗澡、刷牙,脏衣、臭袜到处乱塞。第二,怕吃苦,缺乏上进心。许多聋生课上没有举手"发言"的习惯,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不提任何异议。作业对了多少,考试是不是及格了,显得无所谓,不放在心上。第三,做事缺乏恒心,老师强调了没几天,就忘的一干二净,不愿意保持。
   成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家长的负罪感,他们认为是自身的原因导致了孩子的终身残疾,深感内疚,因而对孩子百般溺爱;其二,家长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孩子残疾,有损颜面,干脆采取放任的态度,使子女成了地地道道的野孩子,其三,老师教育的忽视,只注重教学,轻视行为习惯的教育。
   2、小偷小摸心理
   偷摸心理行为是聋校学生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之一。如偷生活老师和同学的钱、牙膏、牙刷,这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偷,二是受别人指使。有的一问自己就承认,有的被逮着证据后干脆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或诬陷别人,死不承认。这些不良行为若不及时纠正,就会养成恶习,危害极大,它不但影响聋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从聋人的犯罪方式就能说明问题。
   分析其成因主要有四点:第一,认识的片面性。由于直觉性和形象性的思维特点,聋生对于事件分析判断往往停留在表面化和片面性阶段,缺乏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影响了他们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学习受到的限制,导致了道德认识的相对片面和固执。因此造成了道德观念、道德评价的模糊。第二,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学校法制教育不能做到经常化、系统化,一学期一至两次的法制教育课,对于遗忘性较大的聋哑学生来讲效果甚微。第三,自私心理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自私自利,看到别人有钱,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就想占为已有,产生偷的动机。第四,家庭教育不得力。一些聋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而严重忽视了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甚至有的家长拿了孩子偷来的钱还是很高兴,自身素质低,对孩子很不负责任。
   三、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对聋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对策。
   1、优化育人环境,减少诱发聋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因素。首先要建立健全一整套严密适用的规章制度,从早到晚实行"全天侯"的责任管理,目标到人,层层把关,一发现学生有行为过失行为就及时纠正,齐抓共管,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其次要强化德育工作,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持之以恒,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育人环境。用班会、队会、周会课时间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给他们讲道理,帮助他们分析偷别人的东西是一种损人害已、不道德的行为。我们还表扬他们身边那些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为集体争光的同学,为他们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后勤要安排好学生的衣食住行,做到爱生如子。
   2、正面引导,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造成聋生品德不良的因素很多,正面引导的目的就是削弱和清除聋生品德不良的主要因素。如发现个别聋生的成绩突然下降,过分讲究吃穿,社会交往过杂等就要密切关注,予以重点引导。
   3、榜样示范。根据聋生好模仿和易变暗示的特点,树立大家所熟悉所推崇的同学做榜样,便于学习和比较。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例如我校把一学期一至两次的由学校统一进行的法制教育活动,改为每月一次,既有学校的大型教育,又有各班学生实际进行的小型多样生动活动的教育,使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5、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向家长讲清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宜及严重性;另一方面,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表明学校的态度,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使家长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