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设计过程中应需要注意的几点
[摘要]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育。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如何教好,引导好,是各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参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指导者培训中获得的启发和经验,概括性地给出关于心理健康课活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地方。
[关键词]心理健康 过程设计 注意要点
暑假,本人有幸参加了省职教院师资培训---暨省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指导者培训,为期十天,有所收获。由于本人只是在本科求学时期,必修过心理学这门课程,想要真正意义上,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真正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摸索,就此次培训,本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有所关注。以下就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设计过程中应需要注意的几点: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显著特色在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活动设计的好坏决定着一节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成功与否,是一项关键因素。活动设计往往是教师在开展授课之前,围绕设定目标,针对授课对象,就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内容、形式、过程以及涉及的教辅工具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优化安排,最后给出评价的过程。
就活动设计,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原则
1.1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确定活动目标,就是确定活动所欲达成的最终结果。且确定目标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情况,因为目标是活动的导向,只有具有明确的目标,心理健康活动才能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1.2有针对性
就我国现状而言,面临的教学对象处于“过渡期”,因此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题要小,利于操作和挖掘。例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显得题目过大,可以分成若干小的选择,如:“自我完善”、“认识我”、“我是谁”等等,就比较容易操作与把握。
1.3有趣味性
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积极的行为反应,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受欢迎的班级活动,活动设计方案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方式,帮助、启发、诱导学生,如在“自我完善”的活动没计中,采用短剧、哑剧、即兴、评述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突破束缚及僵硬的说教,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参与。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戒备和逆反心理,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与提高。
2、活动单元设计
2.1确定单元活动目标
单元活动目标指的是某一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确定活动目标,实际上就是要对学生训练、培养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心理素质,以及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2.2确定单元名称
每一单元的名称具体地标志着活动的特定内容,所以切忌政治色彩太浓、专业性太强,内容要新颖、实际,利于操作和挖掘。
2.3确定活动时间
一般以1—2节课为宜,时间太短,不便于将问题讨论清楚,学生体验不多,达不成训练目的;时间太长,会偏离主题,同时学生的耐心是有限的,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
2.4确定对象与场所
学校心理建设开展的群体往往可以分为全校、系部、班级和针对性的特殊群体,由此设定的场所有所不同,可以在报告厅、阶梯教室、班级教室等地点开设活动。此外还可以根据主题开设的差异性,适当选择场所。
2.5明确活动方法及过程
方法的选择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活动过程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活动目标、学校具备的条件等采用相应的方法。而活动过程则一般包括:开幕—主题活动—总结。
2.6活动资料收集与准备
每设立一次心理建设主题,围绕该主题,在实施之前,准备好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各项资料。常用的资料有:方案、媒体设备、案例、物品道具、纸质资料等。
2.7策划活动程序
拟订活动程序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活动团体的组成②开幕式的安排③学生座位的安排④主持人的选择⑤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⑥结束的安排
2.8施教者要求
正确的心理建设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辅导关系达到共情,为此施教者需从以下方面着手:①放弃主观思想②态度开明③融入施教对象群体中去④尊重与理解对方体察群体思想和感受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惟有精心设计,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支静洁《现代特殊教育》,江苏教育报刊总社,2002
2、 陶勑恒《心理咨询与辅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
3、 沈永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