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与教材的落实以及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精神,要把职业教育改革推向深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尤其是课程改革,更是一切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进行了必要的研究,从而总结出了几点体会,最后对职业学校课改的实施策略提出了看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与教材不匹配。
经过我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职业学校老师多年的探索和改进,课程结构已得到充分的优化。课程内容虽有添加和调整,但主要内容相对固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明确。但在选用教材时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单一教材与课程内容不匹配;相同教材内容编排不一致;不同系列教材内容又有交叉。这就使我们在选用教材上有无从下手之感,而最终发到学生手中的教材与我们的教学条件又有出入,有些项目可能无法完成。
2.课程缺乏实用性,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式。
由于新工艺、新方法呈现爆炸式增加,现在的就业市场岗位多,变化快。而我们的课程内容固定呆板,教材编写人员又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以及对市场的充分调研,这就使编写出来的教材脱离工厂实际,课程中的内容学生听起来都对,教师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既像大专院校.又像普通中学,专业课使用教材大多是大专教材的浓缩本,文化课教材又像普通中学的简化版,和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半点联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
作者简介:丁宁(1982—),男,江苏省淮安市,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控加工与编程。
3.教学方式方法呆板,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职业特色。
由于近几年各中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不断被拉大,教师的课时数不断攀升,在教学、招生、科研等各种压力下,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仍然采用原有的或者是沿袭自己大学的老师所教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现代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从而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其呈现方式,而对课程学习的效率又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兴趣。总之,没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使课程适应学生,而是让学生适应课程。所以,在一些学校,学生学习效率低,与课程呈现方式呆板密切相关。
4.课程中的实际操作多,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少。
针对近几年使用的教材可以看出,原有的学科体系已被项目课程体系所替代,“做中教,做中学”已是主流。大量的动手操作出现在教材中,在新教材的编写上已完全体现课改精神。但是,让教师为难的是有些操作项目根本实现不了。多数原因是实习实训条件跟不上教材的要求;或者是实习成本太高,学校接受不了。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坚持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致。
培养目标是课程计划的灵魂,课程设置及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而课程设置又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一方面,课程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必需组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必须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条件,对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工具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技能课)和实习课为结构的相互综合的课程体系。
2.坚持现代课程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
现代课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三个系统:一是认识系统,主要是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组合;二是情感系统,主要是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技能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这三大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人的这种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所学的课程是全面的,内容结构是完整的。
课程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课程现代化的特点是:教学的内容和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对学生心理的、生理的、智能的、审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发展。其教学内容及计划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课程的富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师指导下的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教育技术现代化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多样且具体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突出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兼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使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导向性。
3.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机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决不是一个职教理论研究者能够单独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定正确的规划,采取合理的步骤,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用人单位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课程改革的重任。同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做到理论先行,组织一支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除了有教育工作者、行业专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参加外,还应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专家共同参与,各方专家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潜心分析.区别就业应变能力强的通才教育与职业针对性强的专才教育,将教育发展与市场变化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新型的、合理的、适合现代化教育的课程教育模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才能将中职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总之,课改之路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共同参与,才能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沈勤.面向高技术发展的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现代职教课程论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黄克孝.职业与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孟宪平.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2年1月.
[4]秦虹.对中职与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N].天津教育报,2002年11月22日.
[5]商二英.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的反思[J].科技信息,2009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