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专美术教学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中专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力、调动学生主动教学等措施来增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作能力;美术教学
人类发展和进步依靠其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创新精神是新世纪发展的主题。中专美术课在专业课程里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中专美术教育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影响非凡。下面是笔者在平时的中专美术教学中对中专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精神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中专生对创新精神的含义的理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更新,不断前进探索新内容。在打破固有知识的同时,通过新的图标来实现新知识,使新知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在这个原来知识被打破,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已经慢慢的得到提高,并使自己的艺术语言得到了丰富。创新一词的新意义在于:要有突破原有知识的能力,开拓进取,创新创作,推陈出新;创新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心智能力,思维的裸露,则至新事物新作品的诞生。学生能够把实践和自己的理论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通过艺术特有的语言、技法、材料,创作出千奇百怪的新作品。值得一提是学生推陈出新,创新创作并不是要求学生画出名家大作,或是有什么宏大发明创造,一定要求异求新求奇,打破传统艺术思维,利用新知识,创作新作品。
二培养学生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1老师的创新意识及其能力
学生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教师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教师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思想意识,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不能喧宾夺主,把培养的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追求被约束思维的固定的“好作品”,要让学生的多样思维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平时的课堂中,要让学生多参与,多表达,来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自我,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自己主动认知的过程,自己自由发挥想象的时间和机会不多,出现讲授过多,学生实践过少,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往往表现为老师先范画,然后教学生怎样去画,这样学生就是一个任由教师摆布的绘画工具,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也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深入贯彻点线面的运用是创新作品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最为基本的教学知识点,但是在老师教此内容、学生学习此内容的过程中,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课堂上做起了小动作,偷偷的做着风靡一时的手工叠纸:折千纸鹤、幸运星…….见到此情此景,笔者没有责怪学生,而是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分析大家的折纸作品为什么能得到你们的认可,好看在哪里?在这些手工折纸中也充分体现了美术的最基本的知识要素:点、线、面,在某一个作品得到体现,顺势讲解一些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法。特别是点线面等基本要素的在其中的巧妙运用。寓教于乐,效果出奇的好。
2强调培养中专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中提倡创新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培养中专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创新精神为目的,要诱导学生能连续不断去探索,发现,去研究,去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育观,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法,以及刺激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超之过急,要因势利导培养中专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力
学生的创作力是指在某一方面显示出来的新颖,独特的具有个性价值的才能。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综合体现,成功的创作包括:创作态度,创作思维,创作技能。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的是形成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老师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侧重训练美术的基本功,以及空间的想象力,特别是中专美术,更加强调平面设计,艺术鉴赏,对中专生的创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专生的创作能力,就是让中专的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把最新的美术思维以及创作能力展现在画面里面。对于中专生的美术创作力的提高来说,老师一定要在实践中发现美,从名家范画中引导中专孩子欣赏美,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反馈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定要让中专的学生大胆尝试新工具,在作品中使用最新材料,设计出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大胆想象,一幅幅命题画、卡通画、插图画……..跃然纸上。教师鼓励中专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以及新材料新技法去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中专生的创作精神,以及创作思维的能力。学生的美术创作力和创新精神得到的长足的发展。
4老师主动教学,调动中专学习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情景、对话、通力合作包含其中,特别是师生门的合作至关重要,弹力合作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个合作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学生,和学生展开对话,把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景中去,愉悦的师生合作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所教内容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教学框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师生共同学习过程中,主要引领中专学生独立思维,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实现新知识、新想法、新思维、新的创作手法共享。积极引导学生启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利用多媒体全新的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更广泛的整理素材,搜集资料。丰富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服装款式、色彩搭配》这一课时的时候,笔者首先介绍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分为冷色和暖色。冷色具有收缩和后退感;暖色具有扩张和前进感。色彩的这一基本特性会影响我们对服装的形状,质感,厚重度,大小,远近的准确估计,例如相同大小的冷色(蓝色)和暖色(红色)的衣服,当他们搁置在一起时,在同等的视觉距离下观察。蓝色衣服就比红色衣服小切感觉蓝色衣服距离我们要远一些。
笔者对本课的学习做了这样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考察当地市场,在实践中理解衣服的款式,以及今年的色彩流行趋势。再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色彩和选择既要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又要有对服装产品品牌的记忆和储存的功能。人们对色彩的记忆为心理再现,和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对印象深的色彩,会留在脑海深处,只要有机会就会浮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服装色彩搭配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的个性,生活经验和习惯,心理因素,以及民族,年龄,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如能准确的运用色彩表达服装产品的特征,有主助于对服装的记忆和接受。同学们在实地考察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色彩还与品牌有关。比如曲奇饼干的蓝;柯达胶卷的黄;富士的绿。总之色彩有助于表达产品的品牌。这就是我们在服装色彩搭配中提及的“专用色”它对服装的定位,消费者的记忆十分有效。这样的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强,通过实地调研,充分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得到体现,成果斐然。作品精彩纷呈,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