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这样的两篇报道:我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画了一个圆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是什么?答案非常多,范围非常的广,比如是大象的小眼睛,一粒珍珠,一颗蓝宝石,一粒芝麻,一滴雨点,一颗豆豆,。。。。。。而中学生大多数斩钉截铁的回答是:一个小数点。可见我们学生的思维已经受到了束缚,由于学生长期临摹画,想象力的缺乏训练,学生逐渐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老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其创造性思维。
其二:同样的一节美术课教学生如何画苹果?国外的学生非常自由,轻松,如法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篮子新鲜水果,任由学生自己拿一个去画;韩国的学生也是各拿一个去画;而只有中国的学生画苹果,是先由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上一个标准的苹果,然后示范,规定好先画明部,后画暗部,先画左边,后画右边,这边涂红,那边抹绿。。。。。。。结果国外学生的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只有中国的学生笔下的苹果栩栩如生。这篇报道提示我们,美术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来讲,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不是画的像与不像这个结果,而是在于作画的过程。固然中国学生画的很像,可他们是老师的复制品,只能机械的重复老师的动作,并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无形中就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国外的学生则画的好自在,也很轻松,老师也没有规定应该这样画,而是由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象,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去表达对苹果的理解,去画自己心中的苹果,虽然画的不像,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的原动力,应改变“灌输——接受”式的教育模式,教师的作用是及时启发,适当引导,留给学生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其艺术个性和才华,美术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美术教育者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转变
很多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的惟妙惟肖,通常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而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没有能够展示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平时的临摹中逐渐消失,习惯性思维方式占据了头脑。当然模仿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模仿学习应是绘画学习的起点,不应该成为教学的总点。而应该让学生明白“肖似”“逼真”不是艺术的真实。美术教学中经常学习到齐白石大师的画《水墨荷花》,大师不去表现荷花的红,叶子的绿,而是概括了荷花的气质,夸张的表象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这正是艺术家所追究的“神似而形不是”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表现,使得名画得以流芳百世。
二 从灌输式教学模式向注重培养艺术想象力 创造力的转变
通常美术教学划分为:美育和术育即美术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课堂作业,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例如在学习《绘画的构图》时,笔者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法:先概念,其次因素,再者法则。而是采用了“四步”教学法。前奏为课本的范画寄发学习的动机和热情,第一步用提问式方法分析范画,进行审美感受和艺术思维及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分析,得出构图的因素,归纳出概念,即为了解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第二部让学生用老师预先准备好的三组服装,陶罐器皿,水果形象逼真的实物图,分别组成三组画面,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导出构图的法则,理解构图中均衡,重心和谐的道理,掌握开合聚散的规律。学生观察范画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构思画出自己心中构图的草稿,由于课堂形式新颖,直观图片的再现,学生积极参与,精神极为亢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表现的心情溢于言表。即为知识的获得,保持阶段。第三部以课本范画为主,分析范画的不同构图模式,启发构图的作用,表达每个作品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即为知识的回忆,概括阶段。第四部作业和评讲阶段,即为知识的反应阶段和强化阶段。
这一课包含智,美,德于其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创造性思维于里,适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具象都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把握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且教学效果非常好,非常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 加强体现创造意识的设计,学习和掌握抽象艺术课程,增加想象力
创造基于生活,想象又高于生活。平时要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抽象的艺术作品,剖析其中的美学原理和想象力的表现手法,从而间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笔者在给学生学习康定斯基的《即兴NO.30》霍安米罗的《人,鸟和星星》马蒂斯的《自画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大师作品,他们的作品反应了生命的本质,在艺术上追求了个性的狂野,奇特的表现手法,夸张的想象,怪异的创作。引导学生理解大师杰作的真正含义,同时从中吸取艺术养料。笔者并不赞成学生机械的临摹作品,一般不规定画啥具体内容,只介绍基本技法,强大学生表现自己的感受,通过原始的大师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进行碰撞,把心灵深处艺术灵感激发出来,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记录了学生们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现代文化和古典艺术的对接,在创作过程中大胆表现其思想,美术技法的灵活运用,改造原有的知识体系,创造了全新的艺术语言,让我们教师怦然心动。他们不是简单的截取一个造型或者一个纹样,而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创作,去想象,丰富了自己的绘画内容,创造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他们的绘画作品,释放了全新的生命活力,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怦然心动。
总之,美育教育,应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用于创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表现空间,老师要适当启发,及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