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分析与对策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集中体现在"三困"(即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的困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困苦、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的困难)之上。
(一)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的困惑。
这种"困惑"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师资和学生四个方面。
1、社会方面。目前,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由于"读书做官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中国影响了几千年,"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时刻作怪,至今还在误导考生和家长,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因此,家长总想自己的子女进普高、上大学,不得已而求之才读职校。
(三)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的困难。这种"困难"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
1、招生面临的严重困难。目前中职学校招生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会观念消极影响。不少地方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然不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两高"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批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报考中职学校。一些地方对高中阶段统筹协调不力,来自教育内部的阻力不小,有的地方普高"三限定"政策落实不到位,普高招生无序扩大,职业教育依然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升高中、上大学的比例仍然是不少地方政府评价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致职教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硬件、软件都跟不上,难以提供社会满意的求学条件。三是招生环境有待改善。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比较困难,各地在招生工作中各显神通,存在地方保护、抢拉生源、恶性竞争、"有偿"招生等各种不正常现象,既扰乱了学校的招生秩序,也增加了学校的招生成本,导致中职学校办学经费"雪上加霜"。四是政策措施落实不力。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以及有关职教经费投入和劳动准入制度还未依法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五是初中毕业生数下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以及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初中毕业生将出现大范围的减少,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六是高校对口招生减少。由于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2、学校方面。主要有五大制约因素:一是学校办学思想存有偏差。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职业学校在继续办升学教育或变相办升学教育,没有转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正确轨道上来。二是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2、学校方面。主要有五大制约因素:一是学校办学思想存有偏差。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职业学校在继续办升学教育或变相办升学教育,没有转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正确轨道上来。二是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严格按照"调整和理顺办学思路,整合和盘活学校资源,注重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总体目标要求,打造特色,创造品牌,以"特"兴校,以质为本,取信于民。三是学校办学条件相当薄弱。尤其是实习实训条件相对落后,实习设备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有的学生在职校学习期间,甚至基本上没有动手实习,没有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因此,中职毕业生企业不受欢迎,学生家长也不满意。四是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有所脱节;课程结构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行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五是学校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历史"包袱"沉重,负债累累,有的学校因资金匮乏连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都无力购置,教师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也无法支付。至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更是如此。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银行贷款无法支持,民间资本很难融入。由于发展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导致学校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学校运行举步维艰,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难以显现。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困苦
这种"困苦"主要源于教育的科学性受到冲击以及教学的科学性受到制约两个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在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切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这既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亟待探索解决的实践难题。本文拟就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作个粗浅探讨。
2、教学的科学性受到制约。具体表现在:目前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较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中职学生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实用性差,理论颇多,缺乏时代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多,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学生中"学了也白学"的想法普遍存在。
3、师资方面。目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整体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师资严重不足、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之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太差且落后,尤其是学校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不高,致使部分优秀教师纷纷改行、外调。即使留下来的教师,有的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安心教学,形成教师的隐性流失,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很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办出职教特色。
1、教育的科学性受到冲击。主要源于中职学校生源基础差,组织教学难。为了扩大生源,中职学校招生时不得不将一些行为习惯差、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也招了进来。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学校对这些素质、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难以组织教学,良好的课堂秩序无法形成。而另一方面学生入校后总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或扭曲的心理,在学校他们无法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厌学情绪蔓延。
4、学生方面。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般来说,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在校表现差、自律意识差、社会反响差,真正刻苦学习的少、自觉学习的少、学有所成的少、功德圆满的少。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将来的就业形势尚不明确,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分万岁"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了毕业证就可以找到基本工作,因而他们中的不少人丧失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