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两个立足点

中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两个立足点

日期: 2009-11-8 1:42:57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姚志华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应当具备两个立足点,由之应当解决三个问题。两个立足点,即办学主体和教育对象。我们主张政府和私人应当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农村青年劳动者应当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解决的三个问题,除了要解决好两个立足点问题外,还有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学用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教育对象;办学目标
  
  中国的产业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技术人力的需求较大,因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符合中国国情。

学海网
搞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搞好中等职业教育?我认为应当澄清认识,抓好两个立足点,即职业教育谁来办和谁来学,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讲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政府和私人应当成为
  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谁来承办职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职业教育的第一个立足点问题。从有职责去办和有利益去办这个角度思考,笔者认为政府和私人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加强职业教育是政府工作职责,在这一点上,国务院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同时,政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可实施宏观调控,防止滥办和不负责任现象。大型的或者成规模的企业,如海尔集团等,可以自己办学,培养本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员。但是大多数企业不愿自己投资进行职业教育,而情愿从人才市场或者劳务市场去招聘,以减少成本。另外,企业办职业教育还有一层担忧,即自己培养的技术工人或者技术员,跳槽怎么办?而更多的中型或小型公司企业,没有能力办,或者没有必要办。企业或用人单位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缺席,给私人办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一)职业教育应当以政府为主导
  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积极制定和颁布相关法规和政策,管理和分配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实施宏观调控,依据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指导性专业设置表。地方政府应当对教师资格进行考核认证,颁发职业教师资格证书,进行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为今后方向的确定提供信息、数据。
  政府应当做三件事,第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依据,是划定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有: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专业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专业教育法。这些法律和法规为德国的职业教育搭就了一个工作平台。
  第二是适时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宏观调控,既要注意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又要积极防范不负责任的滥办,国务院、省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有指导计划,并建立相关制度,及时考察和指导。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有八个州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者类似的机构,在其他州,职业技术教育大多归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这些专门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的管理和分配。政府投资是职业教育经费的基础,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国务院已决定,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各级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在学校经费来源中只占8%~10%左右。
  (二)民间办学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
  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且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设备,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打破陈规,疏通各种可利用的渠道。因此,引导和刺激民间资金进入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谁投资谁获益,把民间资金纳入职业教育的有序轨道,扩大办学范围,改善设备设施,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成本高,学生家庭收入低”的特征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但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有限,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间发生了矛盾。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渠道吸引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民办职业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由于办学质量等因素,一直处于非主流的位置。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肯定民办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位置,贯彻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的管理方针,是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日本在70年代中期实施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中,有一项就是制定“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因此私立学校在日本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数的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等都是私立学校占主导地位。如果说,美国的以公立社区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公共政策型”的话,日本的可以说是“市场依存型”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能够调动民间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学校能够自觉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从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出发,我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的民办职业教育模式,防止职业学校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平衡,应当把职业教育办到中小城市,办到县级城市,坚持政府职业教育资金的固定投入,以减少地区布局上不平衡、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教育质量在不同学校有较大差异的风险。
  (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要补充
  企业根据自身的职位要求和发展需要,一般要对到岗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这是学校职业教育的继续,是对职业教育的必要补充。但企业的职业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般而言是针对性较强而时间较短,因此,它并不承担职业基础教育的功能。职业基础教育仍应由职业学校承担,并成为职业学校的主要特色所在。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企业也随市场变化而变,稳定性较差,因此企业内部岗位变化大,技术水平要求变化大。处于这种短期高频的变化中,企业一般不愿意投入较多的职业培训成本,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企业不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人,德国的二元制模式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农村青年劳动者应当
  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
  
  谁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职业教育的第二个立足点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应当主要面向广大的农村青年,其次是城镇青年。农村有大量未经职业培训的年轻人,无法直接升入正规普通高等学校的他们渴望就业,但苦于没有技术知识,只能做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因此职业教育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
  (一)农村充裕的剩余劳动力亟待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
  教育普及的现状是大量的农村青年无法直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流向基本有两个:进入城市打工和留在原地务农。但无论是打工还是务农,都需要劳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因此他们将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潜在生源。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持续扩招,力图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发展规模。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将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整体提高的机会和可能。
学海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将重点扶持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这无疑为农村青年劳动力提高劳动技能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继续推进城镇化、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包括对留在农村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发展现代农业。县级职教中心在政府统筹下实行部门联办,突破原有办学体制的束缚,组合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张覆盖地区各个角落的网络,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科教的枢纽和载体,是未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
  (二)树立以技能求职位观念,积极引导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习与就业密切相关,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就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青年劳动力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以达到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目标。正是这种以技能求职位观念以及毕业即可就业的机制,引导大量的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三)以政府奖学金及银行贷款资助等形式保障职业教育
  如何让农村“孩子”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我们认为,除了国家的贫困家庭助学制度外,尚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政府奖学金制及银行贷款等资助形式,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普及性特点,体现着教育公平与公正,对职业教育的资助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生源重心下移,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多,建立起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的关注。而政府奖学金制及银行贷款资助等形式的确立,从更广的范围支持职业教育,使更多的农村青年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公民平等受教育权从宪法事实变成社会事实。政府资助学习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贯做法,早期的政府助学金曾帮助许多农村学生完成学业,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今天的政府奖学金不仅有助学的作用,还具有鼓励和引导的作用。而贷款助学,这种新型的助学方式,可以在更大范围上解决农村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因此应当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中来。
  
  学用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与谁来办和谁来学相关,职业教育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结合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考察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我们认为“学用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和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应当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应当加强和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建立学用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
  (一)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
  首先应当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设置专业,对专业设置既要有现实性的考虑,又要有前瞻性的考虑。在意识上和目标制定上要有相对的独立性,要建立一整套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和标准。避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避免专业设置的高重复率,以减少生源、师资和资源等方面的巨大浪费。
  其次是要把握学习的深度,起点要低,要切合学员的实际和工作岗位的实际。职业教育更注重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和知识的时限性,试图努力在短期内将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今后的转岗等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能力。
  (二)加强和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较低,体现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即年龄普遍较高,而职称普遍较低。以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为例,该课题组对25所高职学院进行问卷调查,这25所高职学院教职工总数共有5519人,其中,专任教师3287人,占59.60%,兼任教师706人,占12.8%。从分析结果看,目前浙江省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存在教师“职称低、学历不高”的问题。专任教师中不合格教师达14.85%,而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几乎全是60岁及以上的退休返聘人员,具有副高职称的专任教师中大部分是基础课教师。这个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国,各职业学校都缺乏一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能适应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们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吸引高校和企业人士加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来;其次,政府大力支持,提高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待遇,提供评定职称的机会和条件;最后,从继续进修和到工厂实习两个方面,提供教师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和保障。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美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学校聘用教师不仅注重理论水平,同时注重工作经验,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同专业的两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一些地方还要求应聘教师学习过教育学课程。职业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到工厂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接触实际,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到高等学校进修,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再培养。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者类似的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负责教师的资格认定,并给教师创造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建立学用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
  学用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要了解和注意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要防止职业教育的泛化,加强与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合作与沟通。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锁定职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对特定知识的学习完成初始职业化。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活动,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某种职业岗位的特别需求并努力契合职业岗位要求。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至少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市场,了解和把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及工业部门所占比例将分别下降,而服务业则将上升。就同类专业的人才结构而言,高级技术人才及基层技术人力所要求的比例在增加,而对中级技术人员的需求则逐年在减少。中等职业学校应据此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否则将造成毕业生供需结构的失调,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用人单位的“再教育”问题
  通才教育和专业岗位教育,一步到位还是分段进行?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型企业要求通才教育,要求较宽的知识面,而一般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则要求直接可以上岗的学员,而把再教育放在以后的时段和别的学院里,不由本企业承担。就我国目前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而言,专业化要求甚于通才化要求,因此,大量的基础性培训仍然应当建立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
  此外,也应当积极引导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继续深造,一部分走向工作岗位,一部分到高等职业学校深造。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都有可借鉴的经验,日本建立了两所独特的国立技术科学大学,这两所大学主要招收高专毕业生和工业高中的毕业生,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分别实施四年和六年的一贯制高等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长期的专业技术学习,培养具有硕士水平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美国为继续深造学习提供了一种形式,即副学士学位课程,参加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转入大学继续深造。
  参考资料:
  
  [1]苏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敏感问题刍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6,(8).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