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盛开出民俗之花
摘要: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构成部分。民俗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课堂教学能让民俗文化这朵奇葩生根发芽、繁衍壮大,绽放出多彩光辉。
关键词:民俗文化 德育之花 智育之花 美育之花
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具有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就是运用民俗文化具有的约束力,对民众个体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摈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顺利传承。
而现实生活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对民俗文化漠不关心,知之甚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民俗文化也缺乏传授的热情。这种双重冷遇的出现,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民俗文化教学缺失的现象。基于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加深认识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民俗文化这朵奇葩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繁衍壮大,绽放出多彩光辉。
一、德育之花
“德,为人之本;才,创业之根。”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道德与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高中语文教材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涉及到许多民歌、民间故事、传说、风俗习惯、服饰、口语等民俗风物,这些都是渗透德育教育的生动形象的好材料。
如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鲁镇年底的祭祀场面的描写。本来“过年”是我国传统的佳节,是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作者在开头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却安排祥林嫂在这一天凄凉地死去,增强了悲剧色彩,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个人物身上到底有着怎么样的遭遇。在逐渐深入学习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年底祝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民俗的角度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年底的祝福活动由她一人负责, 她在忙碌中反觉得满足;再到鲁镇时,“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在四婶的一声声“祥林嫂,你放着罢!”的喝令下,她只得“疑惑的走开”。鲁四老爷不准她在祭祀时沾手,她被视为不祥之人,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这是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性的体现,也为她后来去捐一条赎“罪”的门槛作铺垫。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年底祝福时,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大声一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全是因她在“祝福”时不能沾手。尽管捐了门槛,仍然是一个“谬种”!最后她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究其根源之一,祥林嫂是惨死于无形的民俗压力,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了这吃人的民俗压力,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
教师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讲解,可以让学生认识历代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残暴,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具体的认识,从而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二、智育之花
民俗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把民俗教学有机和谐地统一到语文教学中去,无疑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字、礼节、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当今教育制度所担负的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正确理解民族文化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任务。
仍以《祝福》为例,在文本研习中,教师可以补充分析一些趣味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古今婆媳关系之比较、遗产继承问题,旧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意义。
民风民俗中也蕴含着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柳”谐音“留”音,古人在分别的时候,常常折“杨柳”相赠以示留念,故古人在表达离愁别恨的诗文中多用“杨柳”。柳永在《雨霖铃》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情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而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也把“柳”的寓意运用得淋漓尽致。如柳妈的名字:“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同时,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极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应该说,鲁迅先生通过“柳妈”这个名字寄予了起来的爱憎情感,表明了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如此深入探究,学生不仅对文中内容印象深刻,而且拓宽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因此,教学中适当地讲述一些民俗文化,对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某些词语,扩充知识面,开拓视野将大有裨益。
三、美育之花
中国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例如,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借助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展现出来: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重点是习俗这一天,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表演……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由此可见,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感受到世俗生活的人情美,人性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精神人格。
总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应当以弘扬民俗文化为基本视角,通过内容丰富多彩的民俗教育,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