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培育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仔猪,包括两个阶段,即哺乳仔猪阶段和保育仔猪阶段。仔猪的哺乳阶段指仔猪从出生至断奶这一时期,而仔猪的保育阶段指仔猪从断奶至70日龄这一时期。所以,仔猪培育就包括哺乳仔猪的培育和保育仔猪的培育。仔猪培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仔猪的断奶窝重和提高仔猪的保育体重。我们知道,仔猪的断奶窝重这一重要的数量性状的大小受母猪的产活仔数、仔猪的初生重、初生仔猪的体重均匀度、初生仔猪的体况均匀度以及仔猪在哺乳期的成活率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可见,只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努力增加母猪的产活仔数、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及体重均匀度和体况均匀度,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仔猪在哺乳期的死淘率,就能获得理想的仔猪断奶体重。只有理想的仔猪断奶体重,以后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保育体重。因此,在获得理想的仔猪断奶体重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在仔猪的保育阶段,采取科学的饲养,正确的管理,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就一定会获得理想的仔猪保育体重。
为此,在仔猪培育阶段,需要注意下面几个关键问题。
1、 仔猪出生后尽早吃足初乳
母猪分娩后3d以内的乳汁为初乳。初乳中的干物质、蛋白质、Ca、Fe、Mg比常乳丰富,同时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白细胞。溶菌素。所以,初乳具有“营养”、“免疫”、“轻泻” “杀菌”的特性。然而,由于母猪胎盘和胎儿胎盘的生理学结构的特殊性,致使仔猪在出生前不能通过母体获得免疫物质。因此,仔猪在出生时,体内缺乏免疫物质,即初生仔猪没有先天性的免疫力。仔猪必须通过吸允大量的初乳,才能获取免疫物质,所以,仔猪出生后,必须尽早吃足初乳,一般在仔猪出生后2h内,使仔猪吃足初乳。
2、 调控好初生仔猪的生活小环境
初生仔猪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一个事实,即“小猪怕冷”。基于此,在物理性环境因素中,温度对于出生仔猪的存活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初生仔猪缺乏自身的体温调节的能力,同时,仔猪的体表面积比成年猪相对而言大很多,这样就导致了仔猪的散热量很大。由于初生仔猪具有这样的生理特点,所以,初生仔猪的体温约为38,5℃,比正常成年猪的体温低0.5~1℃。因此,要求环境温度在仔猪出生后的第一周应保持在32,5℃左右,否则,极易导致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腹泻性疾病增多。伴随着仔猪的腹泻,必然出现仔猪脱水、体温增高、活动量减少的临床症状。这样就会使初生仔猪的生长发育不良,仔猪在哺乳期的成活率不理想,严重影响了仔猪断奶窝重这一重要指标。
3、 及时补铁
研究发现,初生仔猪体内的铁贮严重不足。据测算,初生仔猪每千克体重仅有150mg的铁,初生仔猪每d从泌乳中只能得到1mg左右的铁。事实上,初生仔猪为维持自身正常的代谢,每d约需要8mg左右的铁,而且,随着初生仔猪日龄的增加,自身对铁的需要量会逐日增多。所以,如果对初生仔猪不进行及时补铁,初生仔猪就会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这就是初生仔猪易患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为此,养猪者必须在初生仔猪3日龄左右时,对仔猪进行肌注补铁。常用补铁制剂为“右旋糖酐铁”或“右旋糖酐铁钴合剂“或”牲血宝”。当然,如果在给初生仔猪补铁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充适量的铜和硒,效果更好。必要时,在仔猪15d时,补注一次。
4、 科学补饲
母猪的泌乳高峰出现在母猪分娩后的3~4周,之后,母猪的泌乳量会逐渐下降。而此时,正是仔猪生长发育强烈时期。如果对仔猪不实行早期补料技术,仔猪就只能主要依靠泌乳提供营养,这样仔猪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仔猪出生后7d左右,应及时补饲“乳猪专用饲料”即“教槽饲料”。试验证明,对初生仔猪实行早期补料技术,可明显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提高仔猪以后对饲料的消化率。基于此,对仔猪采取早期补料技术,可以避免当母猪的泌乳量下降时仔猪的营养缺乏,以使仔猪获得更理想的日增重。值得注意的是,乳猪饲料的质量对于仔猪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不仅有营养上的严格要求,而且尚需要具有有机酸的成分,如柠檬酸、延胡索酸。以利于有效抑制仔猪肠道中的有害微生物。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仔猪消化机能的完善。对乳猪料的总的要求为:营养水平高、营养全面、特殊成分(有机酸、益生素或抗菌素、糖类、乳清粉、促生长因子)、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粒度适宜、均匀度高。最好制成经膨化的颗粒饲料,使饲料具备“松脆香甜”的特点。
5、 预防仔猪疾病
危害仔猪的主要疾病为“腹泻类”疾病,其次为呼吸道疾病。这是由仔猪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这两类疾病的特点是,多数呈现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而且,这两类疾病主要和环境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病因复杂。如仔猪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可引起仔猪红痢病,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可引起仔猪的黄痢或白痢。另外,在有些猪场,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常和营养性腹泻同时出现。仔猪的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传染源居多,所以,很容易导致仔猪出现因感染轮状病毒而出现腹泻。基于上述情况,养猪者必须转变防病理念,即由临床治疗的理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的理念,进而再转变为营养保健的理念。对于患病仔猪,必须进行科学区分,准确诊断、对因治疗、科学用药,同时,加强科学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6、 强化仔猪保育阶段饲料营养的特殊性
许多养猪场对仔猪在保育阶段的饲料营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因此,往往造成了肉眼看不见的潜在损失。仔猪进入保育阶段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猪的第二大应激为题,即仔猪的断奶应激。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断奶应激给仔猪带来的负面作用,必须强化保育仔猪的营养的特殊性。保育仔猪的营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仔猪进入保育阶段后,继续饲喂乳猪饲料7~10d。
(2) 由乳猪饲料到保育猪饲料必须实行科学的过渡
(3) 仔猪进入保育阶段后3~5d内,实行适当的限制饲喂
(4) 保育猪饲料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水平最好高于国标水平的10~20%
(5) 在保育猪饲料中,最好添加一定时间的复合酶制剂及酸化剂。
(6) 在由乳猪饲料到保育猪饲料的过渡期,必须强化保育猪饲料的可消化性及适口性。
总之,只要坚持强化猪保育阶段饲料营养的特殊性,同时,加强对保育猪的管理,就可使仔猪顺利度过保育期,从而达到理想的保育体重。为保育猪顺利进入以后的生长期、育肥期打下良好的体重基础和体况基础。一般而言,商品仔猪进入保育期后,饲养至70d,即可进入生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