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慈善文化的培育

高职院校慈善文化的培育

日期: 2009-11-22 3:42:08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培育慈善文化一是代写论文高职育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慈善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和行为引导作用;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作用,以促进校园慈善文化的形成,促进高职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慈善文化;培育
    
  高职院校培育慈善文化,是高职育人工作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文化中心,把慈善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活动……是地方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认识慈善文化的育人意义是高职慈善文化培育的前提
  
  1、慈善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慈善事业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学海网
人们通过救助弱者、奉献爱心、保护环境、弘扬公德等慈善行为,以实现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慈善不是富翁们的专利,弱势民众也并非只能充当慈善的受众。慈善是以民间社会捐助为经济基础、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为发展基础的一项社会事业。慈善的内在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拓展传统“仁爱”、“利他”的理念,树立精神文明的理念,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价值观。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是现代社会共同的“机构品牌”和现代社会公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2、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慈善文化是实践的结晶和凝聚,同时对实践又有规定、指导、影响和推动作用,它时刻在唤醒人们的慈善良知,引导人们的慈善行为,促使人们形成一种道德自觉,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深厚的慈善文化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良性运行、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3、慈善文化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一是心理平衡功能。一个乐于公益事业的人,在他付出劳动时,即使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的回报也可以得到精神愉悦。二是认识导向功能。慈善文化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它被认知主体内化后,能为人们提供从事慈善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形成特定的价值取向。三是规范约束功能。慈善文化中“仁爱、利他”等思想观念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善举就将成为多数人的行动。四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功能。慈善活动可以使个人与他人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高职教育要充分发挥慈善文化的育人功能,要求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培育慈善文化的着眼点,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弥补自身道德认知的缺陷,纠正道德行为的错位,使自己健康成长。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培育高职慈善文化的保证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速度过快,前期准备不充分,当前高职教师“师范性”的缺失表现非常明显,如职业道德失范、教学机智缺损、教学基本功缺乏等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师群体教书育人“师范”功能的发挥。
  1、强化教师个体的示范性是培育慈善文化的首要保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辨是非善恶,修德正心,养成正直高尚的人格,为大学之本意。只有大多数高职教师都在高尚人格、“博学多才”或“高超技能”上体现出“大学教师”的道德追求和科学精神,成为学生的榜样,慈善文化的培育才有可能实现。强化教师个体的师范性,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教育能力和教学艺术,形成良好的教风,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慈善文化培育的重要保证。如若我们的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博学多才、办事严谨、善待他人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是非、荣辱、义利,善恶面前有众人首肯的价值取向,在生活琐事、家长里短面前表现出高尚的行为态度和精神风貌,那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慈善和谐的“示范”。这比任何动听的说教、刚性的制度和热闹的活动效果都要好得多。在教师示范作用的影响下,高职学生慈善的意识、利他的观念、帮扶弱者的社会责任感,会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积淀,激励自己修身养性,多行善举,并把这种体现慈善文化的“心理积淀”和“善举”带向社会,发扬光大。
  2、建立引导教师参加慈善活动的激励机制,是培养慈善文化的重要保证
  在慈善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还表现在其直接地积极地参加各类社会慈善活动上。多数教师是比较理解、支持慈善事业的,并已自觉不自觉地卷入校内外的救助活动。
学海网
  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慈善活动,还需要完善的外部激励机制。首先,学校应把慈善文化与教师从业文化结合起来,并纳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范畴;把慈善文化融入学校的考核、评优等激励机制之中,让有善举的教师得到非物质性的社会声望、荣誉以及成就感等精神回报;在职务提拔、职称晋升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中体现对善行和道德价值的肯定。其次,学校对教师的慈善行为应有公正的评价。慈善并不是单一的捐款,凡是帮助弱者、不幸者的行为,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慈善之举;善心不分大小,每一种慈善行为都是可贵的,都是值得赞许和鼓励的。第三,学校应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能力和特点,开发每个教师的长处,让学校慈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信息、资源、设施以及其他便利条件,降低教师参与各种慈善活动的成本,使教师愿意慈善,能够慈善,并在慈善活动过程中做出积极的示范性举动;尽量减少慈善活动的行政化色彩,让教师自愿、自觉地行善,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慈爱之心、友善之情,引导大多数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才能使高职院校慈善文化建立在高品位基础之上,并成为其实现在重要保证。
  
  三、开展慈善教育和慈善活动是高职慈善文化培育的有效途径
  
  1、慈善文化的培育和传播需要相应的宣传教育
  我国现代慈善文化还处在培育阶段,目前虽无明确规定要在学校开设慈善课程,但“慈善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已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中有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在慈善文化宣传教育中,首先要围绕学校日常工作来开展,使宣传教育活动有可依附的载体。在各科教学特别是“两课”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有机融合起来,使传统慈善文化与时代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自然衔接;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这一高职重要的教学活动,用传统慈善文化丰富 行业职业道德的内涵;在新生始业教育中,把传统慈善文化的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让新生一进高职校园就慈善气氛所感染,自然萌发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把慈善文化的教育列人学校的各种计划利制度,使慈善文化的培育有最基础的保障。运用常规性的道德评价体系,以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结合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把慈善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文化,形成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公众舆论;在校内外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中,让学生把慈善意识转化为慈善行动,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善花”。
  2、慈善文化的培育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开展学生慈善活动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参政议政、咨询监督、沟通关系、繁荣社会事业等重要的社会功能。为发挥学生社团在开展慈善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生慈善社团组织。这种社团组织有多种形式,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成立慈善类学生社团,如北京大学的“爱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家教服务中心、外语培训中心、法律咨询社等“专业技术服务型社团”等。二是借鉴浙江民营企业高层管理组织设立“慈善部”的做法,在学校原有学生会组织内设立“慈善部”,专司慈善工作。其次,要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开展校内外的慈善活动。通过社团成员奉献社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自觉行为,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使自身的人品在奉献中得到升华,也使利他主义的精神在校园和社会上得到传播。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开展慈善活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慈善捐助不该是他们的唯一选择。现代社会所关注的环境保护,就是一种牵涉到全人类福祉的永恒的慈善事业,它关系人类的生存的发展,破坏环境是一种罪恶,保护环境则是一种善举。公益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也是关乎民生的善事,针对社会时弊,倡导先进文化、改良社会风气的公益宣传无疑是大学生们的资源优势;送法下乡,为三农服务,提高公民法制意思,促进邻里和睦,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利国利民之大善。用己所长,补人所短,走向社会传授专业技术,是高职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成人之美的最佳选择。还可选择“学雷锋,做好事”、结对帮扶、灾难救助等项目性的慈善活动等。但最适合高职院校师生参与的方式当属“志愿者服务行动”。高职师生拥有的是“知识、技能和时间”等资源优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专业性、技能性的服务。而他们所做的慈善事业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以参与的,这不仅有利于高职慈善文化的培育,也有利于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事业。
  在高职院校慈善文化的培育中,充分认识慈善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前提,教师的人格示范和行为引导是慈善文化形成的保证,通过有效载体,积极开展慈善宣传和社会慈善活动是慈善文化形成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培育慈善文化,让慈善之花在高职院校浓郁的慈善文化园地中盛开。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