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德厚镇仔猪黄、白痢防治探讨

德厚镇仔猪黄、白痢防治探讨

日期: 2010-2-24 19:22:37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田加红

德厚镇仔猪黄、白痢防治探讨
   摘要:仔猪黄、白痢是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的一种仔猪疾病。本文在对仔猪黄、白痢的流行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造成德厚镇仔猪黄、白痢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进行综合性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仔猪;黄、白痢;防治
  
   仔猪黄、白痢属大肠杆菌病,其病原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内的正常寄居菌,一般地说,其大多数对猪体是有益的 ,但也有一些类型(血清型、菌株)能够引起疾病。这些致病的大肠杆菌靠其菌毛粘着素粘着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肠毒素、水肿素、内毒素等多种毒素,而引起仔猪发病。目前,该病在德厚镇还很常见。在生产实践中,笔者累计共接触过85窝820头仔猪,其中共治疗仔猪黄、白痢病47窝360头。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治愈316例,治愈率达88%;死亡54例,病死率12%。现结合实践经验,对此病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流行特点分析
   1.1发病年龄与临床表现
   仔猪黄白、痢多发生在初生一周内的哺乳仔猪,其中以1至3日龄为最多见,随日龄的增长而渐减,至7日龄以上就很少发病。该病潜伏期很短,临床上笔者曾见到过仔猪出生仅7小时就发病的病例,但一般多在1至3日龄发病。病猪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粪便黄色而腥臭,粪液沾染尾、会阴和后肢等处和毛粘结成痂块状。捕捉时,在挣扎和鸣叫中,常由肛门冒出稀粪。病程继续发展,病猪精神沉郁,吃乳减少以至停至,很快消瘦衰弱,可在1至3天内死亡。如2004年4月8日,水结村委会陈杨世发一窝4月7日才出生的仔猪有3头出现腹泻,粪便黄色而腥臭,2头吃乳减少,本人初步诊断为仔猪黄痢。通过治疗,1头于8日晚8点21分死亡,其余两头治愈,其它仔猪也没再发病。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日龄至1月龄的仔猪,以10至20日龄多见。表现多是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状、糊状的粪便,粪便呈乳白、灰白或黄白色,腹泻次数不等,严重的每小时数次。病猪背拱起,行动缓慢,毛粗糙无光,体表不洁,食欲减少,生长发育受阻。病程长短不一,长的1周左右,短的2至3天,部分能自行康复。2005年7月4日,以诺村委会张发奇家的一窝6月21日出生的12头仔猪,有6头发病,仔猪腹泻,粪便呈黄白色、糊状,次数不等,行动缓慢等症状。笔者诊断后初诊为仔猪白痢,通过治疗,症状减轻,排粪次数减少,1个星期后全部痊愈。
   1.2发病品种
   根据观察,笔者发现本地猪与杂交猪相比,在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上有一定的差异。而在杂交猪中二元杂交(一个外地品种与一个本地品种杂交)与三元杂交(两个外地品种与一个本地品种杂交)相比也有一定的差异,见以下笔者利用几年来的资料所做的统计表::
   品种 总窝数 发病窝数 窝发病率 总头数 发病头数 头发病率 窝平均发病头 数
   本地猪 6 2 33.33 48 9 18.75 4.5
   二元杂 19 8 42.11 154 40 25.97 5
   三元杂 11 7 63.64 89 36 40.45 5.14
  
   从表中我们可看出, 在不同品种窝发病率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高21.53%,二元杂交猪比本地猪高8.78%;头发病率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高14.48%,二元杂交猪比本地猪高7.22%,窝发病仔猪头数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高0.14头,二元杂交猪比本地猪高0.5头。这亦提示我们在现今推广猪的杂交(特别是三元杂交)技术过程中,由于外来良种猪在杂交猪的血统比例提高,本地猪种血缘比例下降,对本地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相对减弱,更应重视和加强仔猪黄、白痢的防治工作。
   1.3发病季节
   从理论上讲,仔猪黄、白痢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德厚由于天气较为炎热,一年四季气温相对较高,加之空气温度大,阴雨连绵的闷热天气也较多,很适合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种种这些都为仔猪黄、白痢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根据全年的气候情况,统计全年仔猪黄、白痢疾病在本地的发生发展情况,笔者发现在全年仔猪黄、白痢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段:12至3月段;4至9月段;10至11月段。具体情况见下表:
   组 别 2至3月 4至9月 10至11月
   饲养头数 1230 1404 962
   发病头数 113 183 73
   发病率(%) 9.19 13.03 7.59
   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仔猪黄、白痢不同季节发病情况12—3月、4—9月、10—11月饲养头数分别是1230、1404和962;发病头数分别是113、183和73;发病率分别为9.19%、13.03%和7.59%。这说明,仔猪的黄、白痢在各个时间段的发病率是有差异的,其中以4至9月时间段发病率最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4至9月时间段,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影响了母猪、仔猪的食欲,降低了机体的抗病力。同时气温高有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个问题提示我们要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做好仔猪的培育工作,搞好环境卫生的消毒。
  
   2.流行原因分析
   2.1环境卫生差
   由于德厚镇种植烤烟、三七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德厚镇许多农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只重视了烤烟、三七业的发展,把养猪业只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产业,根本不注意养猪的环境卫生。猪圈多数是老式猪圈,许多猪直接生活在猪粪里。即便是刚生下来的小猪,卫生也相当差。小猪没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抗病能力大大下降,就很容易患黄、白痢等仔猪疾病。
   2.2病猪不能得到合理而及时的治疗
   德厚镇多数村寨与兽医站、村兽医室之间均有较远距离,一旦发病,往往不能得到兽医合理而及时的治疗,使仔猪黄、白痢很快的流行起来。
   2.3农户的科技意识不强,对此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德厚镇多数是少数民族,广大农户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少数民族甚至连汉话都不会讲。由于语言不通,各种科学技术很难向他们宣传下去,所以养猪科技意识很难提高。当仔猪拉痢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根本不请兽医,或自行找上一些各种单方草药,胡乱治疗一通。治得好治不好完全靠仔猪的造化。而治疗效果又往往不理想,更有甚者是有的农户对生病的仔猪根本不管,听之任之,让其自生自灭,认为一窝猪死上几头很正常。这种对仔猪黄、白痢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没有充分认识的现象,也是造成仔猪黄、白痢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防治探讨
   3.1搞好平时预防
   3.1.1加强妊娠和泌乳母猪饲养管理,给予营养充足的全价饲料
   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仔猪的健康状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除要避免近亲繁殖,对老弱和母性差的母猪直接淘汰外,还要合理调制饲料。具体的就是母猪妊娠期要实行全价饲养,饲料品质要好,营养要全面,通过调整饲料使其肥瘦适度,在母猪妊娠的前、中期适当增喂青绿饲料,以防止母猪过肥,母猪产前7天开始减料,一般减少精料15%左右,以防母猪奶汁浓度过高,引起仔猪消化不良。母猪泌乳期间饲粮也要全价,保持足够的维生素水平,饲料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骤变。母猪产前5天将产圈清扫干净,用络合碘按1:100比例进行消毒;临产当天把每个乳头挤掉乳汁少许,以冲除乳头孔的细菌和污物。同时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乳头;产后要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卫生,10至15天带猪消毒1次。这样就能减少细菌对仔猪的危害,对预防仔猪黄白痢效果较为理想。
   3.1.2加强初生仔猪饲养管理
   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因日龄的长短而异,生后1至3日龄为29至30°С,4至7日龄为28至30 °С,15至30日龄为22至25°С,2至3月龄为22°С。气温太高或太低都是造成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因此,对初生仔猪应加强保温或降温措施。寒冷天气用红外线灯泡增温,同时铺上垫草。而在德厚镇仔猪黄、白痢主要发生的5-9月,除气温高外,空气湿度还很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给小猪降温甚至比加温重要。最好的办法可以是多给青绿饲料,也可以用清洁的凉水冲洗厩舍。
   尽快使初生仔猪应近早吃上初乳,使仔猪迅速获得初乳抗体。尽早开食补料,5日龄给仔猪饮干净的水,7日龄补料,并按要求为仔猪配合全价饲粮,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其消化器官的早期发育,减少黄、白痢的发生。在日粮中适当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及1-2%的有机酸,如:铁、硒、铜、延胡索酸、柠檬酸等,对防止仔猪的黄、白痢有很好的作用。
   3.1.3搞好药物预防
   在频繁发病的农户、猪场、可对仔猪进行药物预防,如给仔猪肠道菌群制剂、促菌生、调痢生等。也可用土霉素、氟派酸添加在饲料里等等。在德厚镇目前我们主要是指导农户用土霉素(1公斤体重用15mg)、氟派酸(10公斤水兑本品20g)来拌料饲喂预防,效果较为理想。据有关资料显示,黄、白痢常发地区,怀孕母猪产前20至25天可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该苗对怀孕母猪安全,无副作用,对仔猪黄、白痢的保护效果显著。另外,大肠杆菌多价菌苗也对仔猪黄白痢有较好的防制效果,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1至2日龄及14至20日龄两个阶段给仔猪接种本苗。
   3.1.4搞好猪舍环境卫生
   搞好猪舍环境卫生是减少仔猪黄、白痢发生的最好途径。在提倡“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基础上,要建立产房和怀孕母猪产前产后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认真解决猪舍排污问题,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平时作好圈舍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猪体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对预防仔猪黄白痢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1.5搞好培训,提高群众对本病危害性的认识
   要搞好德厚镇仔猪黄、白痢的防制,就要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提高对本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性的认识。而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广大的农户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向他们宣传各种仔猪疾病的预防知识,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机率,提高了仔猪成活率,减少农户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3.2搞好治疗
   3.2.1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法
   仔猪一旦发生下痢,有条件的地方要马上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在一般情况下笔者主要用庆大霉素、氟派酸、磺胺嘧啶钠进行注射,然后再给仔猪口服庆大霉素、氟派酸,治疗效果较好。也可口服药物预防治疗。如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口服增效磺胺甲氧嗪注射液0.5ml,以后每天两次,连续3天,如发病后继续投药,药量加倍;也可口服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次1万国际单位,以后每天两次,连用数天,如有猪发病继续投药。
   3.2.2治疗原则
   3.2.2.1早治
   仔猪抵抗力低,而且拉痢很容易引起脱水,因此,一旦发现仔猪黄、白痢,就要及早治疗,而且要全窝治疗。具体的方法是10日龄前用558消炎退热灵和兽大病快好注射液各0.5毫升肌肉注射,一天1次。10日龄以上者可用奥复康注射液和力克舒注射液各1ml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2天。
   3.2.2.2综合治疗
   治疗此病不但要早治,还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即在仔猪发病时。除给仔猪予全身抗菌消炎外,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灵活的对症治疗。在进行综合治疗中,从改善母猪饲养管理,适当减少泌乳母猪精料的给量,增喂青绿饲料,搞好圈舍卫生与消毒,都是很重要的措施。
   3.2.2.3口服与注射并用的
   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应注射给药与口服给药并用,笔者在多年的治疗实践中,除经常 给仔猪按剂量、按时注射增庆安、氟派酸、恩诺沙星等外,还口服泻痢停、磺胺嘧碇钠等。但应注意,任何一种抗菌药物,对仔猪黄、白痢都不能持久应用,因为大肠杆菌具有很容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因此,在对仔猪黄、白痢的治疗实践中,一定要随时注意抗药性产生的问题,一旦治疗效果降低,要立即更换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仔猪黄、白痢是兽医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仔猪疾病,但因大肠杆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特点的存在,使该病有很难治愈的特点。特别是单一的药物或单一的治疗措施,常常很难奏效,造成仔猪黄、白痢的流行。所以,在对仔猪黄、白痢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把仔猪黄、白痢对养猪业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以促进养猪的健康发展。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文山学院赵运海老师的耐心指导。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文山县畜牧局和德厚镇畜牧兽医站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德厚镇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工作总结,2004-2006年
   2.张道永,兽医手册,2001年8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