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了客观理论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库存及库存控制理论和方法出发,研究制造企业库存产生的原因及库存控制的必要性,认为最优库存控制能保障企业利润的增长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构建了最优库存控制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关系,得出了经济的、合理的库存水平和最优库存的目标及实施步骤能实现制造企业长足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库存控制; 供应链的优化
目 录
摘 要 1
一、库存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2
(一)库存管理的原理 2
1.库存的概念 2
2.库存的分类 2
图 2 1 2
(二)库存的作用和意义 3
1.库存的作用 3
2.库存控制对企业的意义 3
二、最优库存控制策略 4
(一)最优订货批量 4
1.三大类成本起到的作用 4
2.最佳订货点和安全库存量 4
三、常用的库存管理方法 5
(一)方法分类 5
1.ABC分类法 5
2.定期订货法 5
3.定量订货法 5
四、 传统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6
(一)问题分析 6
1.没有供应链的整体观念 6
2.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 6
3.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 6
4.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7
5.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7
6.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一、库存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一)库存管理的原理
1、库存的概念
库存(inventory),表示用于将来目的的、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 对于企业来说,库存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太多。一般情况下,人们设置库存的目的是防止短缺,就像水库里储存的水一样。另外,它还具有保持生产过程连续性、分摊订货费用、快速满足用户订货需求的作用。在企业生产中,尽管库存是出于种种经济考虑而存在,但是库存是由于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需求变化,才不得已采用的以应付外界变化的手段。采用库存应付外界的变化,也是因为人们无法使所做的工作尽善尽美,才产生并不想要的冗余与囤积。
2库存的分类
库存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物流的基本功能。库存译自英语里面的“inventory”,它表示用于将来目的的资源暂时处于闲置状态。 库存有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库存进行多种不同的分类:如图 2 1所示。

图 2 1
(二)库存的作用和意义
1、库存的作用
库存是企业为维持连续的正常生产、应付不确定性需求所必须持有的物品,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
(1)满足不确定的顾客需求;
(2)调节供需平衡;
(3)分离生产过程中的作业;
(4)降低单位订购费用与生产准备费用;
(5)利用数量折扣;
(6)避免价格上涨;
2、库存控制对企业的意义
库存管理是制造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环节之一。制造业与流通企业的最显著区别是制造业以“生产”或“制造”为主体。制造业生产是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库存管理是制造企业资源调集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在资源中,物料占用资金的比率最大,其他如机器设备、厂房、人力对利润的影响都不如物料。制造企业的组织使命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能使顾客满意的产品,如果库存环节失去适当功能,也就无法适时供应生产所需“质”与“量”的物料,与销售两环节的失调,产销目标不能实现。
库存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占最大比率,对利润的影响也最大。制造企业的生产是先投入成本后转变为成品,以谋取利润,所以物料成本中的角色非同小可。一般来说,在装配业与一般加工业、其物料成本常占总制造成本的半数以上少数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产业除外。因此,就重点管理的原则来说,物料成本应该是管理的重点,对成本、利润的影响也最大经营成败的关键。
库存控制做不到适时、适量、适质的物料供应,会严重降低企业的生产力。生产力是制造业的中心思想。制造企业必须运用管理手段与技巧,人才、设备与物料,能妥善有效运用,提高绩效,创造利润。
库存是企业财务的大负担。对一般制造企业来说,库存通常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很高,对企业的资金是不小的负担。制造企业为库存积压的资金有利息负担,即使没有利息负担,从经济角度而言,也会丧失它应有的机会收益。若能将库存降低或者加快库存周转,则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
总之,研究制造企业最优库存控制策略,实行有效的库存控制对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率、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最优库存控制策略
(一)最优订货批量
1、三大类成本起到的作用
订货成本:补货时采购商品的相关成本,其中包括采购成本、请购手续成本、进货验收成本、进库成本等。如果有企业内部供货,订货成本就要反映生产启动成本。一般地,订货成本与订购次数有关,与订货数量无关。
库存持有成本:该成本由于一段时存储或持有商品而导致的,大致与所持有的平均库存量成正比,其中包括存储设施成本、搬运费、保险费、盗窃损失、过时损失、折旧费、税金及资金的机会成本。
缺货成本:当客户下达订单,但所订购的货物无法由平常所指定的仓库供货时,就产生了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有两种:失销成本和保留订单成本。这三种成本之间相互冲突或存在悖反关系。要确定订购量补足某种产品的库存,就需要对其成本关系进行权衡。
通常这三种成本的关系可以用图 2 2表示,总成本最小时的订货批量即为最优订货批量。
3、最佳订货点和安全库存量
对于企业而言,理想状态是,在库存量降低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发出订单,在库存下降为零的时候,新的订货恰好到达。但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 为防止由此生成的损失, 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 称为安全库存。这些存货正常情况下不动用, 只有当存货过量使用或送货延迟时才动用。
三、常用的库存管理方法
(一)方法分类
1、ABC分类法
对企业的库存而言,一般情况下占品种20%的物料的总值大约占全部物料总值的80%,而占品种约80%的物料,其总值大约只占全部物料价值的20%。因此,在库存管理上只要对20%的物料进行重点管理就能解决80%的库存问题。企业先对物料进行ABC分类法进行必要的分类,将使库存管理更加的有的放矢,在实际工作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抓“重要的少数”是降低存货和库存管理的关键。库存的ABC分类法如图 2 4所示:
ABC分类法的主要依据:物料年消耗数量及占用金额、物料的市场稀缺程度、库存短缺造成的损失、提前期的长度及变化、存储期限的要求。对于分类后的物料,采用不同的管理控制方法。
2、定期订货法
定期订货法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时间间隔按期进行订货,以补充库存的一种库存控制方法。其决策思路是: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检查库存项目的储备量。根据盘点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库存水平的差额确定每次订购批量。这里假设需求为随机变化,因此,每次盘点时的储备量都是不相等的,为达到目标库存水平而需要补充的数量也随着变化。
3、定量订货法
定量订货法,就是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和订货批量,随时检查库存,当库存下降到订货点时就发出订货,订货批量取经济订货批量。定量订货库存控制方法的再订货点和订货量都是事先确定的,而且检查时刻是连续的,需求量是可变的。
四、传统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库存不仅影响单一企业的综合成本,而且制约着供应链整体的性能。库存在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着供应链成本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好坏。供应链环境下库存问题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企业外部供应链的库存控制方面,也就是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库存协调来实现局部或整体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供应链的整体观念
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和部门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都有各自独立的目标与使命。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这种供应链各企业各行其道的行为将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低下。一般的供应链系统都没有针对全局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好坏应该由用户来评价,或者用对用户的反应能力来评价。但是,对用户的服务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导致对用户服务水平的差异。许多企业采用订货满足率来评估用户服务水平,但是订货满足率本身并不能保证运作问题,这种评价指标不能帮助制造商发现哪家供应商的交货是迟了或早了;同时,传统的订货满足率评价指标也不能评价订货的延迟水平。其他的服务指标也常常被忽视了,如总订货周转时间、平均回头订货、平均延迟时间、提前或延迟交货时间等。
3、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
当顾客下订单时,总是想知道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过程中,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以后,也可能会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我们并不否定一次性交货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看到,许多企业并没有及时而准确地把推迟的订单交货的修改数据提供给用户,其结果当然是用户的不满和良好愿望的损失。
4、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快速有效地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为此需要对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模型作相应的改变。通过系统集成的办法,使供应链中的库存数据能够实时、快速地传递。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
5、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协调的目的是使信息可以无缝地、流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在多厂商特别是全球化的供应链中,由于组织的协调涉及到更多的利益群体,导致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维持一个较高的安全库存,来应付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同时,组织之间存在的障碍有可能使库存控制变得更为困难。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协调。组织之问需要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信任风险的存在,也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性不稳固的原因。
6、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运作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流动时间(提前期),造成有的物品库存增加,而有的物品库存不足的现象。而当这种情况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逐级放大,就会产生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巨大偏差,即所谓的“牛鞭效应”,
四、结论
本论文以现代库存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企业最优库存管理模型和制造企业库存控制策略,针对目前制造企业库存控制存在的问题,运用最优库存管理和制造企业库存控制策略,提出了实现企业最优库存控制的改进意见,以期降低和优化库存,改善资金流,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从而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制造企业实行最优库存策略不仅对单个制造企业甚至对其所在的整个物流链整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运用简单的库存策略,如ABC分类法等,已不能有效降低企业库存成本;(2)实现企业的最优库存控制,需要制造企业分析最优库存控制模型,找出合理的订货点和安全库存,提高库存管理水平;(3)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内部决策平台,以协调内部库存问题决策关系,提高企业的需求预测精度,合理安排生产。(4)实现企业最优库存策略,不仅需要内部协调还需要关注对外部供应商的管理,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发现和培养合格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于实现最优库存控制、降低库存、改善资金流、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有重要影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四、《生产与运作管理》、华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2]马东、《物流管理概论》、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3]王五、《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东方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4]文佳、《制造企业库存研究》、管理出版社、2013年出版
[5]许东、《丰田生产方式的制造执行系统物流工程》、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