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装配一体化实习“套式教学”及在实训中的运用

谈装配一体化实习“套式教学”及在实训中的运用

日期: 2014/5/8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一体化教学已全面铺开,经过一阶段的教学体验,本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应于装配专业一体化实习教学的方法即“套式教学”。本文主要阐述了套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使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装配 实习 一体化 改革 套式教学 提高 质量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解决问题实际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人求职发展及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为了给企业输送更多实用型的人才,我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目前一体化教学已全面铺开。那么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改革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从事技工教育一线的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探索一套相适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本人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新梳理,通过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终形成框架体系,经过一阶段的教学体验,在实践中我探究出了一套适合装配一体化实习的教学模式即“套合教学”,所谓“套式教学”就是将提取的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固定的框架,教学环节的实施形成固定的模式,使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进入企业能较快的适应生产,并在生产实践中能解决实际问题。
   1.装配一体化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
   由于一体化课程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完成一项任务或一件作品(工件)展开,而典型工作任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因此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否则将影响实习的教学效果。作为为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的学校,在提取任务时应根据装配专业的特点,围绕装配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紧紧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一到企业岗位就能达到“零适应期”。 根据我校办学的特点及企业生产的现状,通过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新梳理,装配专业第一学期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见下表所示:
   典型任务 关键点
   教学目标 所属企业产品
   知识点 技能点
   变速箱装配 1.能知道齿轮传动的作用特点。
   2.能描述出变速箱的作用特点。
   3.能知道论系的概念及分类。
   4.能正确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及任一从动轮和转速。
   5.能知道齿轮传动的技术要求。
   6.能会检测齿轮传动的径向和轴向跳动量、齿轮箱的同轴度和平行度。
   7.能有一定的标准件的绘图知识。
   8.能正确处理装配后的废旧物质。
   9.能按7S的要求进行现场管理。 1.能适应工作环境,知道安全隐患。
   2.能正确安全使用变速箱的拆解及装配工量夹具。
   3.能对装配后的机构进行检测调整并达到技术要求。 1.知道变速箱作用特点及在传动系统中的应用。
   2.能描述出变速箱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
   3.能正确制定装配工艺卡。
   4.能根据要求进行拆解及装配。
   5.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对变速箱中的典型零件进行测量绘制。
   起重机
   行星减速机构
   1.能知道行星机构的作用特点。
   2.能描述出行星机构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3.能知道论系的概念及分类。
   4.能正确计算行星轮系的传动比大小并能判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5.能知道行星机构装配的技术要求。
   6.能会检测齿轮传动的啮合精度。
   7.能正确绘制行星机构中圆锥齿轮啮合图样。
   8.能正确处理装配后的废旧物质。
   9.能按7S的要求进行现场管理。 1.能适应工作环境,知道安全隐患。
   2.能正确安全使用行星机构的拆解及装配工量夹具。
   3.能对装配后的行星机构进行检测调整并达到技术要求。 1.知道在行星机构的作用特点。
   2.能描述出行星机构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
   3.能正确制定行星机构装配工艺卡。
   4.能根据要求进行拆解及装配行星机构。
   5.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对行星机构中的典型零件进行测量绘制。 轮式装载机
   蜗轮蜗杆装配 1.能知道蜗轮蜗杆箱的应用特点。
   2.能描述出蜗轮蜗杆箱的工作原理。
   3.能说出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
   4.能正确判断蜗轮的旋转方向速。
   5.能知道蜗轮蜗杆箱的装配技术要求。
   6.能会检测蜗轮蜗杆的啮合精度。
   7.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绘制蜗轮蜗杆啮合的图样提高绘图能力。
   8.能正确处理装配后的废旧物质。
   9.能按7S的要求进行现场管理。 1.能适应工作环境,知道安全隐患。
   2.能正确安全使用蜗轮蜗杆拆解及装配工量夹具。
   3.能对装配后的机构进行检测调整并达到技术要求。 1.知道蜗轮蜗杆的作用特点。
   2.能描述出蜗轮蜗杆箱的结构名称及工作原理。
   3.能正确制定装配工艺卡。
   4.能根据技术要求正确的进行拆解及装配。
   5.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对蜗轮蜗杆箱中的典型零件进行测量绘制。 平地机
   液力转向器装配 1.能知道能知道螺旋传动和作用、特点、分类组成。
   2.能描述出螺旋传动在液力转向器的应用及装配技术要求。
   3. 能知道液力转向器的工作原理及装配技术要求。
   4.能会检测丝杆的传动精度,会消除螺旋传动中的轴向间隙。
   5.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绘制丝杆螺母副图样。
   6.能正确处理装配后的废旧物质。
   7.能按7S的要求进行现场管理。 1.能适应工作环境,知道安全隐患。
   2.能正确安全使用液力转向器的拆解及装配工量夹具。
   3.能对装配后的机构进行检测调整并达到技术要求。 1.知道液力转向器的应用特点。
   2.能描述出液力转向器的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
   3.能正确制定装配工艺卡。
   4.能根据要求进行拆解及装配。
   5.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对液力转向器的典型零件进行测量绘制。 起重机
   2.装配一体化实习“套式教学”
   2.1 “套式教学”框架组成
   由于装配实习任务的选取主要是来自于工程机械中典型机构,虽然要求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较多,但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方面:结构名称的认识、工作原理的描述、工装夹具的使用、装拆方法的技巧、工艺步骤的制作、调整检验维护保养的方法及技术要求等。为了将知识和技能更好融入到典型工作任务的活动中,教学中将提取的各任务设计为四个教学环节即引出任务明确要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活动实施获得知识、反馈信息,其中活动实施又包括六个固定的活动形式,有活动一为专业认知;活动二为拆零部件;活动三为测绘典型零件;活动四为制作工艺卡;活动五装配制作;活动六为评价总结,从而形成“套式教学”框架见图1所示。
   图1 套式框架组成
   2.2 “套式教学”的方法
   2.2.1引出任务,明确要求
   主要通过文字、表格、任务单或模拟场景等形式告之学生学习任务的目的及要求,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活动工期等,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何时、如何做”,以便把握学习的方向。
   2.2.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实施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引出任务,教学情境设置时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和职业要求相关,创设情境的素材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件实物、一组数据、一项实验、一张图表或一台情景剧,可以是文本由教师口述也可以媒体播出。
   2.2.3任务实施
   这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认知: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学校,不意味着培养的人只是单一的技术操手,还要培养他们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踏实肯干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本任务实施中,教师可采取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小组成员讨论研究,最后展示评价获取知识及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2)拆解零部件:本活动主要是使学生认识所拆解部件的名称、结构,同时正确使用工装器具,同时通过制作拆解工艺卡片使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提高能力,这既是一个实施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方案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部件拆解前,教师可通过视频让同学们了解机构的结构名称工作原理,明确拆解时工装夹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意识到拆解时易出现的安全隐患之处,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在拆解时实习教师也可通过展示结构图,边示范边讲解拆解的方法和技巧,规范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的装拆工艺卡的制作做好知识储备。
   (3)测绘典型零部件图样:机械零部件测绘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零部件测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识图能力,从而为以后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活动教学应以学生测绘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本活动的学习可按以下的流程实施:
   (4)制定工艺卡片:装配工艺卡是装配工作的基础文件,它在生产过程中是指导工人操作、组织生产、进行质量检验和管理的依据。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质量意识,进一步明确装配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技巧,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自已动手练习,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然后由各小组展示总结评选出最优方案来,在实际教学中以此为主线来教学,帮助学生学得好,做得更好。
   (5)装配制作:由于装配一体化实习最终目的是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从事机械零部件的装配、调试与维护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养成等技能的培养,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装配方法及检测手段,要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要注意组内成员的角色轮换,要加强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有感悟,感受知识、技能、方法的力量,体会劳动的艰辛、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乐趣,这一环节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
   (6)展示评价总结: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优化学生所得,即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检查和评价,来达到优化学生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目的。在这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个活动进行讨论和检查,特别是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评价时要注重激励性,注重过程和态度,展示好方案、好方法、好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巩固提高。
   3.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合教学法”的实际运用
   下面以我校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的装配实习的课题“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装配”为例,来探究一下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式教学”的方法。
   3.1引出任务,明确要求
   任务开始前教师首先通过文字或口述让学生知道任务的名称、活动设计方案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期时间要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蜗轮蜗杆箱装配所达到的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为:
   目的及要求:
   第一:能说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零部件名称及结构组成;
   第二:能描述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的作用特点及工作原理;
   第三:能正确使用拆解工具对蜗蜗杆箱进行拆解练习。
   第四:能对蜗轮蜗杆中的典型部件蜗轮进行测量绘制。
   第五:能制定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装配工艺卡;
   第六:能按照制定的工艺步骤进行曲装配练习。
   第七:能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评价总结。
   重点及难点:重点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拆解方法;难点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拆解工艺卡的制作。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方案内容及工期为:
   教学活动一: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装配认知需2学时;
   教学活动二:拆解蜗轮蜗杆减速机构需6学时;
   教学活动三:绘制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典型部件图样需2学时;
   教学活动四:编制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装配工艺卡需2学时;
   教学活动五:装配蜗轮蜗杆减速机需6学时;
   教学活动六:工作总结、成果展示需6学时;
   3.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蜗轮蜗杆减速机构主要用于急剧降速并传递空间两轴相互垂直的运动,它具有传动比大、工作平稳、噪声低等特点,不仅适应于机床设备也适应于工程机械中,特别是在工程机械平地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平地机中控制工作装置的关键机构,因此在本活动中首先利用图片给同学们展示出平地机及工作装置(见图2所示),引导同学们明确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在工程机械中平地机中的作用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同学们对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知识探究的欲望。
   图2 平地机及工作装置示意图
   3.3拆解蜗轮蜗杆减速机构
   由于本活动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要知道蜗轮蜗杆的结构名称及工作原理,并且会正确使用拆解工具进行拆解,做到安全文明生产,本任务的实施如下:
   第一:教师首先给同学播放一段视频,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同学们能描述出蜗轮蜗杆的作用、特点及工作原理。
   第二:教师给同学们讲述拆解部件的原则
   (1)先外后内:先拆去壳体外部的机件和线缆,如各种支架、托板、传感器及其接插件等,再解体内部;
   (2)先两头后中间:先从前壳体开始,再到后壳体,最后解体中体;
   (3)先电液后机械:先拆去电(电子)、液力元件(液力管道、阀体等),再进行机械元件的解体;
   (4)先部件后零件:先将部件(如阀体总成、各离合器、制动器总成、油泵总成等)整体取出,然后视需逐一解体成零件;
   第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教师通过一组学生自编的通俗易懂顺口溜,让同学们铭记拆解蜗轮蜗杆箱时的安全注意事项,以防出现安全隐患等异常现象。
   装配蜗轮蜗杆箱,安全文明心上放;枕木工件两边放,大小高度要一样;
   蜗轮轻拿与轻放,切勿乱丢与碰撞;装配顺序不能倒,装配质量靠它保;
   装配蜗杆要注意,严禁用力来敲击;键与键槽过盈配 ,装配涂油去毛刺;
   安装位置选择好,装配工艺少不了;安装牢固要可靠,润滑油来常换掉;
   对称装配莫要忘,工作效率有保障;蜗杆螺杆易混淆,各自特点要记牢;
   效率成绩要想高,文明生产少不了。
   第四:展示蜗轮蜗杆爆炸图(见图3所示),边示范边讲解各部分名称组成、
   拆解方法技巧及工装夹具的正确使用,规范同学们的专业述语。
   图3 蜗轮蜗杆箱爆炸图
   1-壳体 2-蜗轮 3-驱动轮 4-上盖 5-轴承座 6、7、 8-盖 9-铜套 10-盘 11-蜗杆 12-轴13-调整垫片14-垫 15-油16-结合套 17、18-密封圈 19-油标20-螺钉21、22-垫圈 23-轴承
   第五:各小组按照指定的地点对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进行拆解练习,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并督促检查做好课堂记录。
   3.4蜗轮蜗杆典型零件的绘制
   在企业生产中对识图的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提高同学们识读装配图的能力,本活动中选取典型的标准件蜗轮进行测量绘制,由于本活动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生要掌握标准零件蜗轮的绘制方法,并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因此实施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的辅导,以便提高绘制能力。蜗轮样图见下图所示。
  
   3.5制作装配工艺卡片
   制作前首先让同学们要明确工艺卡的作用及组成要素,要求制作时要素要齐全,内容要详细,工艺要规范,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最后形式最佳的装配方案。工艺卡片的制定可参考下表制作。
   装配工艺过程卡 产品型号 部件图号 共 页
   产品名称 部件名称 第 页
   工序
   名称 工步内容 控制要点 装配部门 设备及工艺装备 辅助材料 工时定额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合签日期 批准日期
   3.6装配蜗轮蜗杆箱
   为了提高装配精度,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职业道德,装配时实习指导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做好指导记录,同时要求同学们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工艺步骤,正确使用工装夹具,执行现场管理的要求,模拟企业生产的场景,对装配后部件要进行自检和互检,从而做好和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在蜗轮蜗杆的装配中要做到:
   (1)按照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
   (2)掌握蜗轮与蜗杆的啮合精度的检测方法。
   接触斑点的检验(涂色法)方法:先将红丹粉涂在蜗杆的螺旋面上,并转动蜗杆,可在蜗轮轮齿上获得接触斑点,如图所示。图4(α)为正确接触,其接触斑点应在蜗轮中部稍偏于蜗杆旋出方向。图4(b)、(c)表示蜗轮轴向位置不对,应配磨垫片来调整蜗轮的轴向位置。接触斑点的长度,轻载时为齿宽的25%~50%,满载时为齿宽的90%左右。
   图4 涂色法检验蜗轮蜗杆啮合面接触斑点
   a)正确 b)蜗轮偏右 c)蜗轮偏左
   检验齿侧间隙铅丝检验方法:如图5所示,在齿宽两端的齿面上,平行放置两条铅丝(宽齿应放置3~4条),铅丝直径不宜超过最小间隙的4倍。使齿轮啮合挤压铅丝,铅丝被挤压后最薄处的尺寸,即为侧隙。
   图5 蜗杆传动侧隙检验
   (3)按下表要求控制螺纹的拧紧力矩
   螺纹公称
   直径尺寸
   (d/mm) 施加在扳手上的
   拧紧力矩(M/N.m) 施力操作要领 螺纹公称直径
   尺寸(d/mm) 施加在扳手上的拧紧力矩(M/N.m) 施力操作要领
   M6
   M8
   M10
   M12 3.5
   8.3
   16.4
   28.5 只加腕力
   肘力加全身臂力
   加上半身力 M16
   M20
   M24 71
   137
   235 加全身力
   压上全身重量
   压上全身重量
   (4)装配后模拟企业生产的要求自检后做好标识工作
   3.7展示评价
   由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即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学习目标,还要包括道德品质、安全意识、学习愿望方法、交流与合作等一般素质的目标。蜗轮蜗杆减速机构任务评价内容主要有任务完成(包括理论知识、原理分析、技能完成等)、任务操作(包括工具的选用和使用、操作方法和步骤等)、安全和文明生产(包括课堂纪律、劳保用品穿着、工件工具摆放、同学间交流与合作等)。评价的方法可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从评价中得到激励和启发,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
   4.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合教学法”的特点
   4.1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合教学法”就是建立若干教学模块,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4.2具有“一个中心,二个原则,三个培养”的特点,“一个中心”是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二个原则”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技能训练贴近企业生产的原则;“三个培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
   4.3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合教学法”,虽然教学环节相对固定,但教法可灵活多样,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因此活而不死。
   4.4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合教学法”,给一体化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实习教师从繁多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
   4.5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合教学法”,能使学生在练习中更好的和企业的生产接轨,模拟企业的生产形式,使学生进入到企业后就能快速的适应生产环境,和企业的生产做无缝对接。
   4.6装配实习一体化“套合教学法”,对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实习教师能快速的向一体化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转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