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务驱动法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
摘要:《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识图、绘图的技能。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在立体的空间认识、立体思维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难以适应的情况。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机械制图 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和提高专业知识为目的。具体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使学生找出哪些是已学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实际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任务,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总结。
以零件测绘教学为例,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零件测绘的过程、方法和步骤,综合运用前面各章所学的知识,提高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同时,在零件测绘过程中,掌握量具的使用和读数方法。零件测绘的基本过程是:给出零件—了解、观察、分析零件—徒手绘出工程图样—测量零件并标注尺寸—必要的技术要求说明—核查、校对,绘制出标准的零件图。可以把整个测绘过程设计为一个大任务,教与学都围绕着完成任务来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教学中的实施
1.创设学习情境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以在组合体的教学中对组合体作形体分析为例,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立体造型和实体模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及表象,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组合体的组合及切割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导,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技能的形成,了解并掌握了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的不同方法。将组合体以不同方向旋转,帮助学生选择主视图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积极动脑,进一步明确了主视图选择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了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确定任务制定计划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任务。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这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例如,在组合体的教学中进行分配任务——绘制模型支座组合体的三视图,
任务目标如下:
(1)比例适中,布图均匀,图线规范;
(2)投影正确;
(3)尺寸测量正确;
(4)绘图工作过程标准、规范。
学生先对模型支座进行了直观性研究,对示例组合体有了比较完整的形体分析,因此,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形体分析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分析,结合教师的适当指导,能基本完成支座组合体的三视图。
3.组织实施学研结合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给学生,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等,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和切磋,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形成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组合体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分组教学,先把学生分组,每组五位同学:三位负责画图,一位负责上台解读本组的解决过程及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一位负责教具尺寸测量和对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打分。然后分发工具,要求根据教具的实际尺寸按一定的比例和作图顺序来进行。同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支座组合体的类型及组成?(2)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及表面过渡关系?
(3)主视图方向的选择?(4)支座组合体绘制过程应注意的几个特点?
教学时采用对学生分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课堂任务,来突破难点、重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些错误会让学生的探索更加深入。
4.效果评价检查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接下来的重点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作品交流评价的模式进行总结,先由学生上台讲述本组操作的分析思考过程,将本组完成的图形用幻灯机投影在屏幕上,并结合放在讲台上的教具,进行作图过程的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根据阐述情况和屏幕上的图形情况对其进行提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阐述情况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营养”,让他们以爱学、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断培养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最后由教师出示答案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评、小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展示结果进行评分,再根据打分结果宣布优胜组。同时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成效和注意事项
在机械制图课堂实际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气氛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2)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学习过程有深刻的认识,读绘机械图样的能力得到加强,专业知识得到深化。(3)分组进行学习,学生懂得合作学习的力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但也要注意在内容讨论评估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任务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当然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的结果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耐心地听取,不能因为那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失去信心,任务实施就会失败。“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还要注意与其它手段的协调,提高教学的效果,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实践证明,以任务为中心驱动整个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机械制图实践性、渐进性、层次性强的特性。通过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成就感和自信心,掌握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识图、绘图的技能。
2013.11.18
[参考文献]
[1]林海雄浅谈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2]沈月英.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