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基于清华培训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堂研究

基于清华培训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堂研究

日期: 2014/5/6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基于清华培训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堂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缩短了学生就业与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机械行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堂的教学一直以来也是我们职业院校所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清华大学职业教育培训为基础,结合目前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一体化课堂的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教育方法

1.引言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教与学的过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而教学模式是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链接的重要媒介,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使培养对象具备特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总体结构及运行机制,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在一些大型企业的裁员中,对于受过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员工一般都会保留,因为这部分员工受过系统的知识体系培训,在技术改革中比无学历和教育背景的员工更具有发展后劲。职业教育就越发显得重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从数量扩张转入到了质量提高的关键阶段。有关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几年,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结合国内的具体职业教育实践现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大量地实践和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更有助于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内容,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在我国,有近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这些就业人口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属于无技能的待就业人口,其技能水平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待就业青年技能水平结构

2.清华大学培训的启示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含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师生角色的转化等环节。以下就清华培训结合相关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悟:

1)职业教育的职责

众所周知,所有的知识都是具有半衰期的,中小学知识的半衰期约为20年,大学知识的半衰期约为10年,特定职业知识的半衰期约为5年,技术知识3年,计算机知识1年。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越是基础的知识寿命越长。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职业院校不是短期培训班,如果只想就业,那只需要3到6个月的培训即可,职业教育是要培养有学历、有技能的学生,是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负责的教育。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思考的是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样去教?这就需要教学之前对学生做充分的了解,学生就如一个水杯,现在你想要往这个杯子里放石头、沙子和水,想要把这些放进去,你就得先放石头,然后放沙子,最后再放水。如果顺序颠倒,我们会发现最后的效果肯定不如人意。我们在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知识结构分析,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引导学习,教学顺序也需要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这样才是一种为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达到学校培养的目标。

2)一体化教学情境的设定

“一体化”概念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一体化”应用到职业教育就产生了“一体化”教学模式。

不要让学生的大脑“消化不良”,学生需要把信息分成小块进行加工,再把这些信息与他们已经了解的信息进行整合吸收。这里可采用贴图式的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清晰明了,可视性强,便于对所学知识分类调整,有利于回顾前面讲过的内容。

图2 贴图式的学习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由于学习进度的不同,学习成绩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要设计得当,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与关注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要学习的课程。因此理论教学既强调群体教学,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首先就应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愿望,如图3所示。作为一个学习者在课堂上首先要让他感觉被这个课堂所接受、感到安全才能勇于去发言去提出问题。

图3 学习者的愿望

作为一个学习者在课堂上首先要让他感觉被这个课堂所接受、感到安全才能勇于去发言去提出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到新东西,有新的知识去唤醒他们的好奇心,揣着一个好奇心去探究。第三,要让他们能理解会用,对于学后不会应用或没用东西的永远难激发其积极性,只会是被动的学习。

3)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把握

作为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跟上学习进度,完成要求的学习任务。要根据学生整体的活跃程度选择合适的参与式方法,由浅入深,逐步加强,先做趣味性强、安全性强的,再做挑战性大的。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之前先自问: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预期效果?

在教学中,反馈与矫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需要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讲解并提供及时帮助。作为教师不应该抱怨学生表现不自信、不积极,所有的自信均来自于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只要老师给予良好的指导,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就能提高。优质课堂中的教学高潮,其最大特征就是师生情感、心理共鸣的出现,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双方情感高度一致,理念高度契合,共处于兴奋激动之中,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参与度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教无定法,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课堂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要学会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学生的潜能就像是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

4)教学资源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无处不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比例,两者交互融合。教室就是车间,摆满教学用具和一般性试验设备,边理论学习边实践操作;开放性的实践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实习车间操作练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图4为例,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做坏了分配的零件怎么办?你可以领新的,但是你得付钱,这个钱也就一块左右,并不是为了收回这个成本,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在企业中,每个人的节约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关键是这种节约的习惯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图4 节约从我做起

职业院校的教育应与工作相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高度结合,鼓励学生、教师结合产业的需要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教学,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新型现代学徒制度特点。职业院校的学生单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会脱离生产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前一两年在学校学习,而后就在实际的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定期回校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困难。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学校帮助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好的课堂对学生来说,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合格教师的标准:让学生喜欢学校,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 。初级教师教知识,中级教师教能力,高级教师教智慧。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无定法,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同的教师教同一门课有不同的风格,展现出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这和平时的文化积淀,个人修养密不可分。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可用于教学中的实例比比皆是,而这些实例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接受的。对于职业院校的考试,应把握好这几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探究能力为目标。在课堂上可见的是教学方法和技能,不可见的是知识和态度,而一个教师的胜任能力=(知识+技能)态度,教学改革的态度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也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一个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待每一个学生。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提升,职业教育才能推进,社会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万新,赵广才.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J].《百家讲坛》引发的教学思考,2008.

[2] 王爱敏.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3] 韩国强.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4.


基于清华培训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堂研究.docx

返回顶部